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谈发展】借鉴贵州“村BA“经验 提升高县乡村旅游体验

发布:2025/09/03 15:12  作者:方琼燕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要求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赋能、保护优先,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推进文旅产业全域全业态发展,发展本土特色演艺赛事,做优演艺赛事平台载体,推广“跟着演艺(影视、赛事)去旅行”,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序提升乡村景区化水平,丰富乡村文旅业态,开发乡村文旅特色产品。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立足高县资源禀赋,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高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备受关注的贵州“村BA”是由贵州省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赛事,融合当地民俗和特色产业,因其“土”味和热闹,经由短视频火爆全网,带来持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其成功经验不仅在于举办赛事,还因为配套设施、文化氛围、传媒宣传、旅游服务体验、旅游业态等结合起来发挥出的综合优势。高县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资源,赛事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与贵州“村BA”地区有诸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借鉴贵州“村BA”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有益经验,充分利用高县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举办乡村民俗文化活动、传统乡村休闲体育赛事,提升乡村旅游的体验感、参与感,促进文旅、农旅、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高县乡村旅游产业。

贵州“村BA”

带动乡村旅游的经验启示

贵州“村BA”的走红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举办篮球赛的传统、独具特色的奖品(鲟鱼、麻鸭、香米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符合当代旅游需求的热烈氛围、新兴媒体的推广等,促成了乡村旅游火热的成功典型。四川高县有传统文化、乡土农特产品、赛事举办条件等与之相似的元素,需要通过举办传统特色活动,来提升旅游服务体验,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贵州“村BA”带动乡村旅游的有益经验突出表现在“土”和“多”、“公”和“丰”、“深”和“广”、“专”和“精”。“土”是地方特色突出,“多”是旅游业态丰富,“公”是政府集中力量做好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丰”是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深”和“广”是文体农旅融合有深度有广度,“专”和“精”是人才专业、服务精细。

提升高县乡村旅游

服务体验的路径建议

创新发展方式,突出地方特色。一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充分挖掘高县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融合历史文化和生态绿色价值,打造“南丝路”和“请春酒”等旅游品牌;充分利用“高县三杰”名人效应,大力开发名人旅游资源;谋划扩种其他淡季替代农产品,使乡村“时时有景色、处处有特色”;打造四季乡村旅游,探索文旅发展模式,增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二是丰富旅游业态。鼓励依托重点旅游景区和旅游特色镇村开发主题公园、低空飞行、健康休闲、体育户外、温泉或中医药康养、研学旅行、养生养老、浪漫婚恋、房车露营、旅游购物、旅游演艺、文化创意等文化旅游新业态,培育县域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县旅游业多元化发展。三是强化媒体推介作用。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多种新闻媒体推介。同时选用目前流行的网络传播方式进行宣传,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兴渠道,利用大数据开展网上精准营销,向潜在的目标客户进行当地旅游资讯的精准推送。

加强设施建设,强化要素保障。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智慧旅游、旅游厕所、便捷旅游交通和自驾车旅游建设为重点,提升高县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水平。多举措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成覆盖全域的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和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与交通运输部门共同完善通往各个景区的“最后一公里”道路。二是鼓励多元化投资。设立县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多方面资金,统筹安排到文化旅游业“吃、住、行、游、娱、购”六大消费内容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支撑地方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项目,比如体育赛事等进行项目包装,吸引社会投资,转“拨”为“投”。三是丰富旅游产品。搭建旅游商品网购平台,吸引社会参与,助力旅游发展。通过旅游商品大赛等形式,提升文创品位,丰富商品门类。通过优化提升高县旅游网开展社群运营,推出高县旅游一卡通;以高县旅游APP或高县旅游一卡通为载体,推进高县旅游电子商务业务,涵盖景区、住宿、交通、购物等高县旅游综合消费,细化折扣优惠、统一结算、质量问题先行赔付等功能。

挖掘文化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一是挖掘体育文化资源。高县举办赛事缺乏热度的原因之一就是体育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要从学校体育教育、家庭体育运动、体育场馆运动风采等方面收集整理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通过开展常态化的本地运动赛事,丰富体育文化,激发体育文化的活力。二是提升知名度。借鉴贵州“村BA”赛事知名度提升路径,高县乡村旅游知名度的提升要依赖于新兴媒体的传播,借助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故事和旅游特点。要着眼长远,通过科学规划、系统开发,打造高县乡村旅游的文化IP,以旅游“爆点”IP提高知名度。三是开发文化产品。讲好文化故事,提升高县体育文化产品的故事性、艺术性、创意性,增强相关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挖掘体育文化、红色文化、七仙湖僰道婚俗文化、川南请春酒民俗等文化内涵,加大文创旅创产品开发,通过创意包装、全媒体宣传、多平台营销,擦亮文化名片。

加强人才引进,强化能力培养。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进艺术创作人才、旅游专业人员,补齐文艺创作和旅游发展短板;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制度,开展文旅融合发展专题培训,通过系统理论学习与实践挂职锻炼、“送出去”与“请进来”等方式,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机制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乡村旅游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人才培育。开展行业人才培训专家库建设,建立外聘文旅专家智库和本土文旅人才库,充实文旅智囊团。要构建“高校+智库+企业+政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依托高校及科研、智库机构和相关协会等组成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开办旅游专业培训基地,加快培养适应文旅融合和文化旅游新业态的管理型、技能型人才。三是盘活人才资源。发挥好县属国有企业在文旅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成立县级文旅发展公司,招引文旅经营管理专业机构和人员,通过独立运作、合作开发等方式,盘活文旅资源,激发文旅市场活力,提高文旅活动、文旅宣传营销、文旅项目建设、景区运营质效。同时,要以专项扶持政策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来到高县发展,对文化和旅游领域取得突出成效的创业项目予以奖补,催生文旅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高县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之成为高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方琼燕 中共高县县委党校讲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