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县域金融】数字金融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思考

发布:2025/09/03 16:59  作者:闫冬平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摘要]数字金融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金融通过普惠服务、资源优化与产业赋能,有效解决了县域金融供给不足,服务覆盖不全与风控能力薄弱等问题。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了便捷融资渠道;数字支付系统激活了县域消费市场;数字供应链金融优化了产业链资源配置;数字信用体系建设增强了风险管理能力。面对县域数字基础设施不均衡、金融科技人才缺乏与数据安全风险等挑战,应强化顶层设计,深化场景融合与培育专业人才,构建多元协同的县域数字金融生态圈。

[关键词]数字金融;县域经济;普惠金融;金融科技

[作者单位]南阳市宛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点。随着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数字金融正以其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的特点,为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服务不均等难题提供了全新路径。近年来,移动支付、在线信贷、数字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在县域快速渗透,有效联结了城乡金融服务,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然而,数字鸿沟、技术门槛与风险防控等因素仍制约着县域数字金融健康发展。深入研究数字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挑战,对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下沉,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县域金融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实践成效

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在县域地区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华中地区某县2024年末贷款余额突破251.6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超36.44亿元,增幅达16.9%,创历史新高。驻县各银行机构创新推出数字金融产品,通过政银党建共建模式推动成立“政银联合支部委员会”,2024年举办银企对接1000余次,累计放款37.1亿元,支持县域重大项目建设17.29亿元;设备更新改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分别落地1.1亿元、1.37亿元。供应链数字金融创新促进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各银行深化“科技+金融”融合,以“一平台四体系”为框架“4+X”普惠金融服务站已建成528家,覆盖全县每个行政村,使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覆盖指数达85%以上,有效激活了县域消费市场。

面临问题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县域数字金融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挑战。虽然多数县城已实现网络覆盖,但偏远乡村的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网络覆盖不足且信号质量差导致数字金融服务难以顺畅运行。智能柜员机、自助服务终端等金融设备分布不均,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布局不够合理,难以满足分散居住的农村居民需求。同时,县域农业生产与市场数据采集缺乏标准化体系,部分地区数字身份识别机制尚不健全,限制了数字金融产品的精准推送。调研发现,即使在金融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县域,部分农村地区数字金融服务触点与县城相比仍有近30%的覆盖差距,这种“断崖式”差异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获取数字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较大。金融科技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的瓶颈,县域地区普遍存在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困境。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科技研发能力弱,依赖总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对本地市场的精准适配。调研发现,部分县域农商银行虽有专门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队伍,但真正具备金融科技背景的人才比例不足15%。一线客户经理对数字金融业务理解不深,难以有效推广新型金融产品。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参差不齐,超过55岁的群体对数字金融产品操作熟练度明显低于年轻群体,数字工具使用存在明显代际差异;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缺乏限制了县域新经济新业态发展,影响数字金融产品应用场景拓展;基层金融监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数字金融创新带来的监管挑战。

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不充分。数据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共享已成为县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瓶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等主体各自掌握的数据资源彼此孤立,形成“数据孤岛”现象,各部门掌握的农业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等基础数据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系统对接与信息共享。例如“谁的地谁在种”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观测到基本情况,但由于农村土地流转频繁,实际耕种者与登记拥有者常不一致,技术手段难以完全解决这一数据难题。涉农信用信息分散在多个系统中,银行难以全面获取农户及涉农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顾虑限制了各方数据共享意愿,影响数据真实性与完整性;金融机构难以构建精准的农村客户信用画像,制约了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风险防控体系尚不完善。县域数字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存在明显短板,传统线下管控模式与数字金融特点不匹配,贷后管理方式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数据风控模型主要基于城市人群开发,对农村客户群体适配性不足,难以准确评估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农户贷款资金流向监测困难,存在贷款挪用、违规套现等风险。部分地区金融机构反映,由于无物理网点、服务半径较大、缺乏专项客户经理队伍等现状,在贷后管理中对资金流向的精准监测面临挑战。县域农业保险担保机构发展滞后,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健全,金融机构自身承担风险比例过高,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业务拓展积极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滞后,信用意识淡薄导致农村不良贷款率较高,数字金融诈骗与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尚不完善,损害了数字金融服务的公信力。

对策建议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解决数字基础设施不均衡问题需要系统性方案。地方政府应统筹规划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将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金融机构可采用“轻型网点+自助设备+移动服务”的服务模式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布局,确保乡镇配备自助服务终端。县级政府可设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引导通信运营商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投入,实现乡镇5G网络全覆盖,推动农村物流体系与数字金融协同发展,构建县域产品上行与金融服务下沉的双向通道。各银行可根据县域产业分布特点,建设差异化金融服务点,确保基础金融服务不留死角,实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县域内城乡的全覆盖。

构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解决金融科技人才短缺问题需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金融机构应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总行技术团队下沉,异地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基层员工数字金融业务能力。县域银行可与高校、科技企业合作,培养既懂农业农村又懂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金融科技专员不少于员工总数的10%。地方政府可出台政策鼓励金融科技人才向县域流动,提供住房补贴等配套支持。针对农村居民开展数字金融知识普及培训,建立分年龄段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培训精准度。同时,要扶持县域金融科技企业发展,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建立县域金融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构建县域金融数据共享机制是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支撑。地方政府应牵头建立县域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整合农业生产、土地流转等信息,为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银行与政府部门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保障数据安全前提下开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所需的基础数据。推动县域农业生产经营数据的数字化采集,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业生产过程,形成可用于金融风控的客观数据。建立数据采集机制,按照产业类型、基础规模、发展需求等建立信息库,为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农业信息。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与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完善数据共享的法律保障与隐私保护机制(如表1)。

健全数字金融风险防控框架。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是县域数字金融健康发展的保障。金融机构应开发符合县域特点的风险评估模型,融入农业生产周期、农产品价格波动等特殊风险因素,提高风险识别精准度。建立贷款资金用途监控机制,通过账户绑定、供应链闭环等方式,确保资金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推动县域信用体系建设,将征信覆盖面扩大到农村居民与涉农企业,探索建立县域农业保险与信贷联动机制,通过“贷款+保险”模式分散风险。政府可设立数字金融风险补偿基金,为银行机构提供10%—20%的风险分担比例,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领域的信贷投放,鼓励与省级农业担保机构合作,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风险防控体系。

数字金融作为联结金融资源与县域实体经济的重要桥梁,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县域数字金融创新发展,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多元协同的县域数字金融生态圈。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数字技术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变革作用,又要注重防范风险,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通过数字金融与县域经济融合,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