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调查研究】县域营商环境优化路径 以济南市莱芜区为例

发布:2025/09/03 16:06  作者:李丹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摘要]营商环境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内容和地方政府治理效能比拼的新赛道。莱芜区作为济南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人才荒”凸显、高铁建设短板突出、产业集聚度不高等短板。要从明确人才引育重点、夯实基础设施条件、引导产业集聚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营商环境;县域经济;泉城通办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济南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项研究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济南市莱芜区委党校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最亮眼的金字招牌,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成效的关键指标。县域是行政序列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单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尤为重要。济莱区划调整后,莱芜区牢牢扭住营商环境这条主线,效能持续提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靶向施策加以破解,以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本文以莱芜区为例,探讨如何靶向施策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莱芜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措施和成效

济莱区划调整后,莱芜区立足省会副中心和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南翼的目标定位,把营商环境改革作为“牛鼻子工程”,全力破解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莱芜区的“金字招牌”。

一是更精准更彻底地“放”,“放”出更高便利度。发挥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的“智囊团”作用,为经营主体提供“店小二”式服务专员,推行“市场准入不见面审批”“异地全程帮办代办”等定制化服务,通过“泉城通办”“通办互认”“政策大礼包”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企业开办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筛选出15个重点项目纳入第一批容缺办理名单,并联审批,加快项目落地。

二是更便捷更优质地“服”,“服”出群众满意度。发挥好全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推进、跟踪调度职能,扎实推进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帮办代办。202个行政许可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证明,打造线上线下联动、亲商便民的政务服务模式。全区14个镇(街道)、771个村居(社区)政务网络全部贯通,下放办理事项100个,真正让群众“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员”活动,把评价权交给群众,持续开展满意度评价和意见建议征集。

三是更到位更公正地“管”,“管”出更高透明度。对标“先照后证”“多证合一”的改革要求,完善多部门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异常名录和违法失信名单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健全政务失信监测预警机制,妥善处理政企纠纷,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成立应急转贷基金公司,设立1亿元以上规模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池,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融资21.3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莱芜区营商环境的主要短板

“人才荒”进一步凸显。县域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学历、高技能职工占比严重不足,由“人才荒”引发的生产经营问题成为制约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方面,莱芜区仅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一所本科院校和三所中高职院校,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支撑本地主导产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民企离城区较远,周边配套设施处于建设阶段,通勤和生活较为不便,影响了人才引育。

高铁建设短板突出。基础设施改善可以推动产业间的交流合作,县域内高铁的开通可优化区域间生产要素配置。济莱高铁开通两年多来,日均仅开行‌4对列车‌,客流量日均不足5000人次,远低于城际铁路的跨市流动需求。这种域内“缺铁”的局面,使企业在物流运输、人才引育等方面面临困境。

产业集聚度不高。2023年莱芜区高新技术企业43家,装备制造、新医药、新能源产业竞相绽放。莱芜医药产业园一期实现满格布局,山能重装、阿尔普尔、恒威电力跻身“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名录库”。可以说莱芜区在新兴产业领域虽有所布局,但优势产业集聚度不高。

持续优化莱芜区营商环境的路径

县域多数处于生产要素辐射流的末梢,只有切实从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等方面出发,通过增加主要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汇聚发展新动能,打造具有莱芜本土特色的营商环境。

明确人才引育的重点。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总是向着各类生产要素富集的地域流动。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就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服务,就无法留住人才。一方面,要打造县域人才政策洼地。立足本地区特色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细化人才引育的方向和重点,完善高端人才分级分类认定标准及奖励措施,切实形成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力基础。同时,探索“资本+项目”市场化引才路径,发挥“活动引才”“赛事引才”的作用,全方位招引人才。另一方面,要统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实用型职业教育,充分依托辖区内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一所本科院校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中、高职院校统筹专业设置,与辖区内重点传统制造业企业联合培养“订单式”技能型蓝领,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适当加大相关资源对农村闲散剩余劳动力的倾斜力度,做到人尽其用。

夯实基础设施条件。畅通便捷的交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立足省会副中心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发展定位,抓住莱芜区进入高铁时代的发展机遇,深度融入“省会经济圈”,发挥优势补短板,迅速赶超释放后发优势。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域内交通运输体系的顶层设计,搭建绕城高速、济莱城际铁路、国省道干线公路、重要县道衔接配套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同时,通过改扩建的方式加强区域内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支撑。

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企业间的产业集群竞争模式日益成为竞争的新赛道。产业集聚会促使各类生产要素互动和扩散,使域内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乘数效应。通过产业集聚的技术扩散效应和技术创新互动效应,产业集聚给区域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方面,要完善产业链体系,提升产业链质量。以山东重工(济南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这个项目为牵引,围绕产业需求布局工业园区,积极推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产业集聚,做好靶向补链、延链、强链工作,加快培育更多的根植省内、面向全国的一流“链主型”企业。另一方面,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集聚效应促进了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动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要鼓励支持辖区内的泰山钢铁、万兴食品等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