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同一宏观政策体系下,四川省资中县与隆昌市(县级市)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和治理模式,分别走出了“农业生态型”与“工业服务型”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了生态共富。
[关键词]生态共富;区域异质;特色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5年度项目“区域异质性视角下的生态共富路径研究——以资中县、隆昌市为样本”,编号:ZTZX25YB06
[作者单位]中共内江市委党校;四川外国语大学
生态文明与共同富裕都是当代中国的重大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可见“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在政策层面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已有大量研究从宏观政策或行业层面关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向促进,但在县域层面上,尚缺乏对“同域异质”这一特征的深入剖析。所谓“同域异质”,即在同一地级市或区域中,不同县(市)常因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治理模式的差异而呈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如何在同一宏观政策环境下有效利用区域异质性特点,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问题。
内江市下辖的资中县与隆昌市是典型案例,二地均受市级统一政策和财政体系支撑,却分别呈现“农业生态型”与“工业服务型”发展特征,具备高度的对比价值。基于此,本文结合资中、隆昌两地实践案例,深入分析在同域异质的背景下,两地生态共富实践的差异,以及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生态共富的实践案例
研究区域背景。内江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辖区内地形多样,包括丘陵、平原和低山。下辖的资中县与隆昌市(县级市)同受内江市政府的统一管理,但在资源、产业和社会治理上存在明显差异。资中县以丘陵地貌为主,农业资源禀赋突出,迫切需要在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农户增收间取得平衡;而隆昌市工业基础较好,交通优势明显,面临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压力。两地“同域异质”特征明显,具备较强的典型性与可比性。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个县市,可以深入探讨区域异质性对生态共富的影响机制,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和启示。
资中县:农业生态型发展路径。资中县古称资州,位于沱江流域中游,地形多样,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果蔬和粮油。血橙产业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血橙种植技术和市场培育不断完善,目前资中县以血橙为主的柑橘种植面积近28万亩,年产量约4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血橙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血橙之乡”。血橙产业体系整合了研发、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帮助12.2万农户年均增收1.7万元。同时,稻谷、小麦和油菜等主要粮食生产也为农户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资中县具备向“农业生态型共富”转型的优势,然而,水土流失、面源污染和产业链短等问题也对生态保护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资中县政府近年推出了多项有效举措。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多个大型产业园区从农作物的育苗、播种、收割到烘干,均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操作。二是通过认证种植基地、引进龙头企业等,支持血橙特色品牌打造,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以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开发观光采摘项目,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民宿、休闲农庄,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在有效保障农民稳定收入的同时,资中县也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一是推广先进农产品技术,降低农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二是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一方面禁烧秸秆,另一方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幅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壤退化风险,使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状态。
隆昌市:工业服务型路径。不同于资中县的农业生态型发展策略,隆昌市选择用“工业绿色改造与现代服务业升级”来实现生态共富。早期,隆昌市凭借交通区位优势吸引了大批工业企业集聚。但以机械制造和建材化工为主的传统工业污染较大、能耗较高,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极大。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和环保监管的加强,隆昌市开始推动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工业向依靠技术创新、智能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目前第二产业虽仍占较大比重,但第三产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正逐渐增强,形成了工业与服务业并行发展的格局。
隆昌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围绕加强环境保护、应用低碳能源和推广数字化升级等方面推进。隆昌市政府专门设立了“绿色改造专项基金”,通过财政奖励、融资优惠与环保指标挂钩等政策措施,激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及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同时,隆昌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绿色转型专项基金”,鼓励工业园区集中处理固体废弃物,实现副产品再利用,切实减少环境污染。政府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将绿色转型成果转化为发展优势,在贷款、土地审批、项目申报等诸多方面给予环保绿色项目支持。
生态共富路径机制总结
实行差异化的产业扶持政策。从宏观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划的角度,应根据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制定生态补贴或绿色金融政策,利用财政转移支付、环境税费改革等经济杠杆,鼓励农业污染防治和工业清洁技术改造,同时补偿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对于农业生态型区域而言,应构建起“种养—加工—流通—消费”的体系化经营模式;而对于工业服务型区域来讲,则需凭借环保准入以及循环经济来促使传统工业转型,并且要依托现代服务业与数字化平台,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完善多主体协作机制。就经济主体和市场运行而言,多主体协同的关键之处在于优化收益分配机制,完善交易机制。通过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农户和产业工人能够从生态资源中获取稳定的收益;让经过环保改造后的工业企业能够于绿色市场里获得高额的利润,在现代服务领域中则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效率。
加强监管和跨区域合作。政府为保证生态补偿资金和收益分配得以落实,避免让环境利益过度集中于少数企业,应该构建第三方评估体系和法律保障机制。对纳入农业生态区和工业服务区的市场主体,通过相互协作的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要综合利用宏观政策、市场激励、社会协同机制,确保生态共富,并使全体人民共享生态共富成果,从而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共同富裕目标。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