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县域金融】农村金融政策创新的陇西实践

发布:2025/09/03 16:23  作者:周志刚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发展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甘肃省陇西县通过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集聚,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激发金融供给活力,优化政银企合作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践表明,农村金融政策创新只有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金融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普惠金融;陇西县

[作者单位]陇西县云田镇人民政府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金融体系创新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陇西县作为农业大县和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其农村金融政策创新实践对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具有典型示范意义,为全国同类地区完善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

农村金融的结构性变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从传统单一模式向多元协同格局转型,农村金融结构呈现出系统性重构态势。农村金融在服务功能上实现深度分层,政策性金融机构注重支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商业性金融机构强化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合作性金融组织深耕县域基层市场。

陇西县作为典型样本形成了以政策性金融带动、商业性金融主导以及合作性金融补充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架构。2023年,陇西县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466.1亿元,存贷比攀升至106%,反映出金融资源配置向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集聚的结构性特征。金融组织网络建设方面,邮储银行陇西支行与陇西农村商业银行构建起优势互补的服务体系,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对全县12个镇5个乡的全覆盖。县域金融监管部门通过设立金融赋能工作专班,创新监管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链的信贷投入,农村金融服务呈现出结构优化、功能升级以及效能提升的发展态势,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村金融政策创新驱动机制

农村金融政策创新构建了服务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支持框架,通过产品服务创新激发金融供给活力,依托支持机制完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借助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金融运行稳健性。陇西县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了产品创新、机制优化、风控增强协同推进的金融政策创新体系,为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金融创新体系建设中,各金融机构探索信贷产品创新路径,通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将大数据风控技术引入信用评估环节,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政府部门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政银企协同联动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配置,推动金融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差异化融资需求,推动金融供给由传统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精准服务转型。陇西县金融机构针对中药材种植加工全产业链的资金需求特点,开发设计了契合不同经营主体融资场景的特色信贷产品体系。以农机具经销企业春耕备耕期间的资金需求为例,金融机构创新推出“农担加油贷”产品,将授信额度提升至50万元,实现贷款审批向基层授权下沉。金融产品创新突出流程标准化与审批智能化,运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对借款主体进行信用画像,建立差异化授信方案。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农村金融机构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化服务渠道。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半径,陇西县邮储银行创新实施一站式综合服务策略,在中药材主产区建立金融服务工作站,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了农村信贷投放结构,推动金融资源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提升,产品服务创新体系的完善激发了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优化金融服务机制。着重构建政银企多方联动的协同服务框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陇西县设立金融赋能工作专班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中药材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金融需求特点,搭建产业链金融服务综合平台,整合信息共享与融资对接以及风险管理等功能模块。在信贷审批机制创新方面,金融机构推进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建立分层授权体系,简化基层网点信贷业务办理流程,提升融资便利度。担保机制创新方面,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范围,创新推广订单融资与仓单质押等多样化增信方式,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题。金融机构探索建立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集产业信息、金融服务、技术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政银企对接机制建设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金融服务向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

健全风险防控体系。立足农村金融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处置全流程管理,陇西县整合市场监管、税务、农业农村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县域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以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金融机构创新风险评估模型,将农户生产经营情况与信用记录以及担保方式等要素纳入评估体系,以提升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方面,建立贷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信贷资金使用情况的动态监控,构建风险防控预警平台。风险分散机制创新方面,优化政府增信与保险保障以及风险补偿等多重保障措施,增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意愿。金融机构针对农业产业链重点环节,建立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强化产业链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为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风险管理机制的系统性提升带动了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成效

农村金融政策创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县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了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典型。陇西县围绕中药材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构建了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农业产业化升级以及普惠金融服务深化等方面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探索构建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通过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集聚,推动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心建设,使政银企多方联动机制得到有效运行,为其他地区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思路。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政策创新优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2023年,陇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93亿元,增速5.5%,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带动了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全县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达到45.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4.2%,较上年提升5个百分点。通过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了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陇西县第一产业增加值20.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9.5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1.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0∶20∶60。同时,通过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2023年,陇西县工业投资增长23%,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增长16.7%。此外,金融资源的精准配置还带动商贸发展提质增效,2023年,陇西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05亿元,较上年增长7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76亿元,城乡消费市场协调发展,金融赋能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多元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陇西县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实现了县域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了中药材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陇西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拓展至33.53万亩,年产量达到10.9万吨,较上年增长10.3%,巩固提升了全国重要的与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地位。金融服务创新带动农业生产规模扩大,2023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2.04万亩,较上年增长2.7%,粮食播种面积97.1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47万吨。在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下,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扩大至44.89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2.36万亩,瓜果种植面积6574.8亩,产量分别达到3.34万吨、2.75万吨。同时,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经营效益显著提升。金融资源投向结构优化也助推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含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增强普惠金融服务效能。普惠金融服务的创新举措使金融资源向农村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配置,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不断提升,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持续改善。邮储银行陇西支行创新金融产品,累计扶持140余家中药材企业发展壮大,带动近3万户中药材种植户增收致富。统计显示,2023年,陇西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65元,较上年增加901.5元,增长7.8%。此外,金融机构创新推广线上金融服务模式,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应用深化,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便利度。完善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带动了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服务质量效率明显改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优化推动农村金融市场活力增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政策机制,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陇西县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表明,金融政策创新只有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起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优化政银企合作机制,同时健全风险防控体系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才能使普惠金融服务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升级、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从而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