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调查研究】甘州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思考

发布:2025/09/03 16:03  作者:吴丰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奋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甘州样板”。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甘州区;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中共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2025年全国两会进一步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进行了部署。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奋力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此前,甘州区有10个村荣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在全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列全省86个县(区)第一,该区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主要做法及成效

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重点,着力带动农民富裕。着力构建农业主导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玉米制种、绿色蔬菜、奶肉牛养殖等五大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近年来,甘州区年均种植制种玉米60万亩以上,种植效益连年上升,每亩超过4000元;年均种植蔬菜保持42万亩左右,绿色蔬菜产值超过30亿元,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做大奶肉牛产业,全区饲养量达45万头;发展设施农业9万亩,产值22亿元。同时,着力打造特色种植和生态养殖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已经形成10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饲养598万只(头)肉羊、生猪等重要农畜产品,发展28万亩苜蓿等饲草基地,2022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经营方式,探索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模式,截至目前,已经有80个行政村率先实行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200个村突破10万元,收入最高的达到943万元,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支撑,着力集聚人才优势。致力于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建立“2+N”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20个重点人才项目,培养本土人才300余名。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行动、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十业百社万才计划,依托24家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和72家实训基地,采取“1+X”培训方式,农民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坚持把技能型人才培育作为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农村实用人才、基层推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选派3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重点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协助村“两委”班子更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挖掘发展优势。

坚持把文化振兴作为灵魂,着力塑造文明乡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全过程、融入各类村规民约之中,充分利用各类节庆活动、赶集等时机,加大宣传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培养文明乡风。着力加强村级文化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乡村基层文化阵地,大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弘扬孝道文化、倡导良好家风、培养朴实民风。截至目前,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和26个所、262个站和5个基地,成立志愿服务队伍1399支,实现了区镇村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扎实开展村规民约制定完善工作,结合全省开展的“三抓三促”行动和主动创稳工作部署,全区244个行政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遴选德高望重、群众基础好的“五老乡贤”担任人民调解联络员,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

坚持把生态振兴作为基础,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是推动生态振兴的重要抓手。甘州区坚持一镇一规划、一村一特色,充分结合镇情村情、村民意愿,深入挖掘各村庄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调动后发优势。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推动乡村建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村情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协调推进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新墩镇“水韵双堡”、大满镇人畜分离项目等示范点31个,一批生态宜居、富有田园风光和浓郁农耕文化气息的旅游乡村、美丽宜居生态乡村全面建成。加大对高铁、高速、国道、省道等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力度,16条交通沿线135个行政村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保障,着力发挥组织功能。坚持把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作为提升支部战斗力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村级组织政治功能,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按照“中心村(片区)党委+先锋队+合作社(企业)”的思路,调动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积极性,通过组建产业联盟、中心村党委等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成立了中心村(片区)党委18个、联合党组织20个,辐射带动122个村,带动58000多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片区党委内群众户均增收9300多元,成功打造了“三链富民”的“甘州模式”。

存在的不足

农业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农产品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玉米制种、蔬菜制种等支柱产业,虽然种植规模大、产出效益好,其价格在近几年有所上涨,但农产品加工业大多还处于产业链前端,主要从事初加工和粗加工,精深加工不多,在加工、销售等环节还存在不足,农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

优秀农业人才还比较缺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本土人才挖掘、培育、扶持等方面力度还不够大,能够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方面的领头人还较少,特别是商业头脑灵活、路子广、经济实力强的农业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还比较少,还不能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之,近年来随着部分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不断凸显,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生态环保理念还不够牢固,人居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部分群众对乡村建设行动还存在误解,对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推进拆迁改造、环境整治、农村改厕改炕等工作过程中,特别是涉及经济利益时,还存在一些抵触情绪。

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需加强,政治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换届选举之后,受到年龄、学历等方面的限制,部分新任党组织书记还存在农村业务不够熟练、威信不高、经验不足等情况。新型经营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特别是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影响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策建议

激发本地资源优势,着力推动产业振兴。要在“带”字上下功夫,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建设农业产业园、深加工产业园、农产品物流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园区,持续完善农业产业园区功能,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供给能力。要在“活”字上下功夫,结合各地实际,鼓励、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吸引发展意愿强烈的农民群众组团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农家乐、特色民宿、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农事体验、农村文创等新型经济业态,形成发展合力。要在“质”字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品牌提升行动,推动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培育区域公用品牌,积极认证“三品一标”产品,让农产品产得优、卖得好,品牌叫得响、过得硬。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着力推动人才振兴。积极培养本土人才,深入挖掘本地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人”,发挥其头脑灵活、有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群众发家致富。要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行动、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提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产业的能力,助力提高农业效益。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及时从样品转化为产品、商品,提升经济效益。要大力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充分发挥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平台优势,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真正提高农业利润和农民收入。

挖掘优秀民俗文化,着力推动文化振兴。要积极打造文化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休闲广场、党建活动室、文化长廊、宣传版面等设施场地,建设村级文化阵地。要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进一步发挥文明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要深入挖掘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中的孝老爱幼、和谐共处等优秀思想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理念融合,深化农村思想文化内涵,形成强有力的乡村振兴推动力。

强化乡村规划建设,着力推动生态振兴。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按照各村资源禀赋,科学规划,深入挖掘农村现有资源禀赋特点,顺应人民群众实际需要,扎实开展乡村建设示范行动,彻底改善群众人居环境。要深入实施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高标准打造生态宜居、富有田园风光和浓郁农耕文化气息的旅游乡村、美丽宜居生态乡村。

夯实基层党建基础,着力推动组织振兴。要着力强化组织建设,提升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不断提高党支部标准化建设水平,深入实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快片区党委引领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推广片区党委和中心村党委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先进党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按照“围绕特色产业选项目、立足增收致富建项目、推进党群共富强项目”的思路,把广大党员广泛吸纳到产业项目建设上来,扎扎实实为农民办事,形成党员竞相创业创新,带领带动群众创业致富的良好局面。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甘州区仍需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党建引领、强化规划、加大人才引育、培育优秀民俗文化等手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