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近年来,新疆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广袤的草原、雄伟的山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新疆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着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提升等现实挑战。
赛里木湖 卢锦根 摄
新疆生态旅游发展成效
新疆地区的生态旅游景点众多且各具魅力。喀纳斯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图瓦人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原始森林和高山湖泊的壮丽景色,并深度体验图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妙。天山天池景区则是另一处不可多得的景点,这里山水相依,风景如画,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绝佳场所。天池湖畔,雪山倒映,云雾缭绕,犹如人间仙境。此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湿地景区也是新疆地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湿地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还是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除了自然景观的魅力,新疆地区的文化旅游项目同样独具特色。以吐鲁番葡萄沟为例,这里不仅因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而闻名遐迩,更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地道的葡萄美酒,欣赏民族歌舞表演,并深入了解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喀什老城和田玉文化园等景点也是地区文化旅游的亮点。
近年来,新疆地区生态旅游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2023年度,新疆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了2.65亿人次,同比增长117.04%;实现旅游总收入2967.15亿元,同比增长226.93%。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新疆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也彰显了当地推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突出成效。特别是在冰雪旅游方面,新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国内外冰雪爱好者的首选之地。2023—2024年冰雪季,新疆冰雪旅游收入达到了1066.97亿元,同比增长263.74%。《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显示,预计2024—2025年冰雪季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将极大促进当地酒店、民宿、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新疆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在新疆这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广阔土地上,拥有深厚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素材和灵感。以喀纳斯景区为例,游客通过欣赏图瓦人传统歌舞表演,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同时,手工艺制品展示也让游客亲身体验到少数民族精湛的技艺和智慧。此外,在吐鲁番的葡萄沟,游客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民族美食和优质的葡萄酒,还能亲自参与葡萄采摘和葡萄酒酿造,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
生态旅游+体育赛事。近年来,新疆地区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将生态旅游与体育赛事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品牌。如环塔拉力赛、中国新疆国际沙漠徒步大会等赛事活动,不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体育爱好者的参与,还提高了新疆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生态旅游+生态农业。新疆地区的生态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天山北麓的葡萄种植基地、南疆的棉花和瓜果种植区等,基于这些独特的生态资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以吐鲁番的葡萄沟为例,这里不仅是一个景色宜人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参观葡萄种植园,亲眼看见葡萄生长的全过程,并了解葡萄酒的酿造工艺,使农业不再仅仅是种植与收获,也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展示。而在和田,游客可以走进玉文化园,欣赏到和田玉制品的精美工艺,深入了解和田玉的开采、加工过程,不仅让游客感受到了和田独特的玉文化,也为和田的玉石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些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将农业与旅游业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新疆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问题。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一方面,生态旅游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游客涌入、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活动等都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例如,一些热门景点因游客数量过多,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植被破坏、水源污染等问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是新疆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经济需要破解的首要问题。
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问题。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是影响旅游体验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新疆地区近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热门景点的交通、住宿和餐饮等设施与不断增长的游客需求差距明显。时常出现的景区交通堵塞、住宿短缺、购物不便以及餐饮质量差等问题,不仅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意度,并且会严重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此外,一些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甚至欺诈游客、强制消费等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更严重影响了该地区旅游业的形象和声誉。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新疆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存在显著差异,导致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之间不平衡。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但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差,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而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相对较好,但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相对匮乏,难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化策略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一是强化生态管理。依据生态承载力的评估结果科学制定开发规划,不仅要明确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还要设定游客数量的上限及活动强度的限制,以防止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规划的过程中,须邀请生态、旅游、城市规划等多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和决策,保障规划不仅科学而且具备可操作性。同时,应建立一套生态旅游监测与评估体,定期评估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实际影响,以便及时调整旅游开发策略,从而实现生态旅游的动态管理。此外,要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二是推广绿色旅游实践活动。引导市民和游客绿色出行、绿色旅游,鼓励使用低碳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徒步等,减少碳排放。在景区内推广使用环保型餐饮设施,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广可降解餐具。建立生态教育中心,通过互动展览、讲座等形式,向游客普及生态保护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同时,鼓励游客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如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等,将生态旅游转化为生态教育的实践场,实现旅游与生态教育的深度融合。
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质量。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在交通方面,积极构建以主要旅游景点为核心的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建设快速通道、加强公共交通服务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出行选择,确保游客出行顺畅与舒适。在住宿方面,优化酒店、民宿环境,提升服务品质,为宾客打造温馨安全的休憩空间。在餐饮方面,将饮食文化的魅力融入餐饮服务中,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地的独特风情和文化魅力。特别要注重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确保为游客提供健康、美味的餐饮体验。
二是优化旅游服务。要重视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利用系统化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服务理念,从而为游客带来更加周到、专业的服务。同时加强监管,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估与检查,快速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建立游客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响应游客需求,维护游客权益,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优化服务环节,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例如,开发智慧旅游APP,提供景点介绍、线路规划、在线预订等功能,方便游客获取旅游信息。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一是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充分挖掘并展现各地旅游资源的独特之处,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北疆地区以其自然景观而著称,可大力发展徒步、摄影以及滑雪等户外运动游,满足游客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南疆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发展文化旅游和民俗体验游,让游客深入了解古代文明,体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从而避免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竞争,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旅游选择。
二是加强区域合作。可与甘肃、青海等周边省份合作,共同打造跨区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同时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在区域合作中,要完善跨区域的交通路网和通信设施建设,增强区域及旅游景点之间的通达性,为游客创造更加顺畅、舒适的出行环境,促进新疆地区旅游业整体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未来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新疆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在尊重自然、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阿力模汗·买提库尔班 中共和田县党校)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