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资源投入,面对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的突出矛盾,应在深化整村授信、优化信贷产品、加大综合营销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创新绩效考核机制、融资担保合作平台、金融财税互动政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信贷服务;整村授信;融资担保
[作者单位]四川长宁竹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7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强调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众多银行机构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持续强化对“三农”信贷业务的支持力度。但从实际成效来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融资需求与信贷供给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已成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农”信贷服务现状
“三农”信贷主要供给银行。县域市场,面向“三农”服务的银行机构主要包括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从服务网点、业务规模来看,农商银行在县域市场始终保持领先。以川南地区某县为例,全县银行网点47家,其中农商银行网点26家,占比55.32%。全县贷款总额205.58亿元,其中农商银行贷款余额77.86亿元,占比37.87%。从涉农贷款来看,全县涉农贷款余额120.63亿元,其中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48.01亿元,占比39.80%,且涉农贷款投向多以农户为主,农户贷款占比78.29%,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占比18.51%,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占比仅为3.10%。
“三农”贷款主要产品及特点。“三农”贷款主要以满足农户消费及生产经营性用途为主。一是适用对象广泛,贷款对象涵盖辖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等。二是手续资料较为简单,往往以简化的清单式资料为主,通过客户经理实地调查,向周围人了解、同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等方式来核实客户情况。三是多以信用方式发放,大部分“三农”客户无法提供产权清晰的抵质押物,且贷款需求额度不高,故主要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
“三农”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情况。在对100位随机抽取的客户进行调查后发现,农村客户家庭年净收入为6万—10万元,平均资金需求额度为23万元,客户平均使用1.72家银行金融产品(包括存款、贷款、银行卡等产品)。在所调查样本中,超过84%的客户有使用农商银行的产品。客户贷款方式普遍期望以信用为主,占比达到87.64%,贷款优先考虑因素为贷款利率,占比达48.31%。同时,部分客户认为当前银行贷款存在利率高、办贷手续繁琐、产品种类少、担保要求严等问题。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地区信贷环境不佳。一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农村客户在经营及就业等方面受到冲击,收入不稳定,收入水平较低,对“三农”信贷资产带来安全隐患。二是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不完善,客户金融信息、经营信息、遵纪守法信息等处于零散、分割状态,无法对客户进行完整准确画像。三是部分客户守信意识薄弱,对自身信用记录不够重视,还款还息不及时,贷款重组不积极,往往容易造成贷款逾期,增加信用风险。
贷款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农村主体普遍财产能力有限,无法提供抵押担保,“三农”贷款出现风险后通常缺少有效资产追偿。二是“三农”信贷担保机构少且时常业务中断,部分担保机构因代偿不及时、风险补偿金不足等原因,时常处于业务暂停状态。
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川南丘陵地区可耕种土地较为分散,土地利用程度不高,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二是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县内特色农业虽在一定区域集聚,但单户规模不大,整体竞争力不强,对周边农户和周边产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强。三是农业收入稳定性差。农业生产对日照、气候、温度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农业产量波动大,价格受市场影响程度深,收入来源单一,仅靠农业经营主体自身无法有效对冲经济波动,自身抗风险能力弱。
对优质客户过度竞争。一是多家银行对优质客户叠加授信。当前,各家银行虽产品名称各有不同,但产品特征、申请方式大同小异,目标群体高度重合,特别是一些优质客户成为各家银行争相营销的目标,同一客户甚至同时获得3—5家银行的授信额度。二是客户真实需求同资金供给不匹配。大多数农村客户消费性资金需求在10万—30万元,经营性资金需求在50万—100万元,过多的授信同客户真实需求间存在差异,有可能促使超前消费或盲目扩大经营规模,带来信贷风险。三是银行间利率战、价格战趋势呈现。各家银行纷纷下调贷款利率,特别是对普惠类贷款,多家银行最低可执行LPR利率,带动市场整体利率进入下行通道,银行净息差和赢利能力进一步收窄。
农村人口呈净流出趋势不减。一是农村常住人口持续减少。相关研究预计到2025年底,农村常住人口将下降到4.5亿,降幅约47.61%。二是农村劳动人口持续减少。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2.85亿,占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的比重为32.5%,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分别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下降1.42亿、14.1个百分点。
对策与建议
持续深入开展整村授信。整村授信是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有效途径,不仅是面上的全面覆盖,更在于质上的有效提升。一是要全面建立完善准确的农村客户信息档案,以户为单位,全面建立起包含客户基础信息、经营信息、资产信息、收入信息等在内的数据档案。同时,积极引入天府信用通、第三方征信等外部数据,实现数据共享共通,不断丰富数据信息维度,为客户画像提供准确依据。二是要结合实际准确评定客户信用额度。在广泛收集客户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听取村组干部、农村产业带头人对农户的评价意见,同现有基础资料信息相互印证,确保真实性。三是要进一步维护好同“三农”客户的深厚情谊。在“走村入户”中,既要注重对农户信息的全面建档,更要注重同农户的深度沟通,用心倾听农户需求,进一步拉近同农户的距离,真正赢得客户信任和认可。
调整优化“三农”信贷产品。一是持续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深入扎实推动小额信贷投放,做实做细建档立卡、评级授信、贷款投放等工作,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利率、期限。二是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增信模式。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等抵押融资,有效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抵押范围,抓好银政、银担、银保等外部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增信分险。三是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和贴息政策支持的信贷产品。加大支农、支小资金运用,将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适当倾斜,更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积极运用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等财政互动信贷产品,降低“三农”客户融资成本。四是积极创新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针对县域不同特色产业,找准产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研究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模式。鼓励核心企业与银行共享上下游企业订单、经营情况等信息,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通过核心企业带动,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获得性。
加大线上线下综合营销力度。一是实行网格化全覆盖营销责任划分。按照“条线化、专业化、网格化”原则,对网点服务模式及业务范围进行适时调整,城区网点专注于居民客户、小微企业、个体商户的营销服务,乡镇网点专注于“三农”服务主责主业,进一步深耕“三农”市场,做精做细市场研究。二是进一步夯实线下营销渠道基础性作用。依托现有网点、人员、户外广告、宣传阵地的营销宣传作用,定期投放相关产品、活动营销信息,牢牢占领农村宣传主阵地。广泛建立并持续丰富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功能,实现村村有站点、有联络员,将农综站建设成为联系农户的重要纽带。三是细分不同客群开展针对性营销宣传。对老年客户,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假币识别、存款保险等基础金融知识为主要内容进行金融知识宣讲;对年轻客户,以创业担保贷款、小额信贷、理财产品、电子银行为主要内容开展营销;对外出务工群体,通过建立微信群、定期电话回访等形式,主要宣传线上贷款、征信知识等,帮助客户通过线上渠道申贷还贷,提高金融服务便捷性。
优化“三农”服务绩效考核。一是加大对“三农”业务的考核比重。在年度目标制定中,单列“三农”信贷投放计划,鼓励营业网点优先满足“三农”资金需求,分值权重上,适当加大“三农”业务考核占比,引导各级网点及客户经理始终坚定支农支小市场定位。二是完善“三农”贷款尽职免责机制。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完善的“三农”贷款尽职免责机制,“三农”贷款出现风险时,经有关程序,有充分证据能够证明客户经理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勤勉尽职履行职责的,应当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三是提高“三农”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对普惠涉农贷款不良率高出机构自身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不作为内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加强同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一是按照融资性担保合作机构准入的相关要求,积极寻找符合条件的拟合作对象,开展业务洽谈,持续扩大可合作担保机构范围。二是同担保机构共同协商,建立规范标准的担保机构担保贷款办理流程,突出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三是建立定期沟通协商联系机制,对已出现风险的担保贷款,由担保公司按比例代偿后,共同向借款人追偿,将担保贷款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积极争取各项金融财税互动政策。一是积极争取建立完善乡村振兴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同政府部门的沟通汇报,争取建立乡村振兴各类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可由政府部门推荐、银行放款、风险基金分险,进一步提高客户融资可获得性。二是持续扩大支农支小资金支持规模。结合支农支小贷款投放及资金需求实际情况,积极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持续提高支农支小资金规模,精准用于支持“三农”领域及“三农”客户。三是积极争取涉农贷款税收减免财政奖补等支持政策。在全面减费让利的同时,向财政税务等部门争取财政税收支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资金奖补等形式,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引导银行更好服务于“三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