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调查研究】崆峒区蔬菜产业链优化升级策略

发布:2025/09/03 16:00  作者:丁蕊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居民饮食结构优化的背景下,蔬菜产业地位日益凸显。崆峒区作为甘肃省平凉市农业特色产区,蔬菜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但在种植技术、加工能力、销售渠道等环节存在明显短板,优化升级需求迫切。要强化政策引导夯实产业基础,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生产质效,多维拓展扩大市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崆峒区;蔬菜产业链;农业经济;现代农业

[作者单位]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

 

 

作为平凉市农业特色产区,蔬菜产业是崆峒区农业的重要支柱,直接关系农民增收与区域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原有蔬菜产业链的短板逐渐显现,亟须通过优化升级破解发展瓶颈。实践证明,科学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使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能够极大地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附加值,在提升产业发展质效的同时保障市场供应稳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活力,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现状

近年来,崆峒区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一是蔬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区域内已形成了“一带三线多点”的产业布局,总面积达11.73万亩,产量稳步提升,有力地保障了地区蔬菜供应。

二是产业园区建设成效突出。重点打造了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多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小区及露地蔬菜连片种植示范点。园区内水电路网配套完善,日光温室与智能温室密集分布。比如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由专业合作社统一运营管理,引入多名种植大户,种植西红柿、辣椒、乳瓜等多种蔬菜,基本能满足平凉中心城区绝大部分蔬菜需求。

三是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在规模化种植基础上积极发展下游产业。近年来,崆峒区通过新扩建蔬菜加工基地,提升初加工及包装销售能力;通过建设冷链物流园,改善蔬菜保鲜与运输条件;通过与超市、酒店订单合作及开展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同时,产业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引进尾菜处理企业,大力推广尾菜堆(沤)肥和直接还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目前,全区整个产业链产值已超10亿元,不仅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涵盖种植、加工、运输等环节),还推动化肥、农膜、农机等生产资料产业及餐饮、仓储等服务业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区域经济生态。崆峒区现正从提升科技含量、扩大市场空间两方面发力,推动蔬菜产业释放更多经济活力。

制约因素

尽管崆峒区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对地区经济的带动能力来看,仍存在多方面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主体带动力不足。链主企业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具有较强引领力和辐射力的大型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多数种植户和小型合作社规模小,资金、技术、人才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在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不利于资源整合与产业集群形成,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显现。

二是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蔬菜加工以初加工为主,缺乏深度开发能力,在蔬菜功能性食品、蔬菜提取物精细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涉足较少。销售环节中“崆峒蔬菜”区域品牌影响力弱,产品溢价能力不足,产业潜在经济价值未被充分挖掘,难以获取高额利润,既不利于产业资本积累,也无法有效反哺地区经济发展。

三是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迟缓,农户缺乏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制约了蔬菜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同时,金融信贷对蔬菜产业的支持不到位,企业和种植户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资金短缺限制了产业设施升级、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导致蔬菜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经济效能难以充分释放。

对策措施

政策赋能夯实产业基础。政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导向和支撑,对崆峒区蔬菜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起着关键作用。当地政府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蔬菜产业专项发展基金,用于补贴种植户购买优质种子、高效灌溉设施及建造现代化温室大棚。通过补贴降低种植户前期投入成本,提高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种植水平的积极性。例如,对新建的高标准智能温室种植户按面积给予一定额度补助,鼓励其利用先进设施开展破季节种植、生产高品质蔬菜,从而增强蔬菜供应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政策。简化流转流程,搭建标准化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种植大户、农业企业整合土地提供便利,以加快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可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引导农户参与蔬菜产业发展,让农户既能获得土地租金,又能参与年底分红,进而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身产业链中的采摘、分拣、包装等环节,实现增收致富。

此外,要出台税收与物流优惠政策。对蔬菜加工、销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吸引更多企业投身蔬菜产业发展。同时对蔬菜运输车辆减免或优惠过路费,减少物流成本,保障蔬菜及时、低成本送达市场,确保蔬菜新鲜度与市场供应稳定。

坚持科技领航,加强人才支撑。在当代产业发展中,技术是核心驱动力,而人才是技术掌握与应用的关键。对崆峒区蔬菜产业来说,科技引领与人才支撑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种植技术。例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可有效解决土壤连作障碍,提升蔬菜产量与品质;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蔬菜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指标,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减少资源浪费并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设立科技示范基地,直观展示先进技术的应用效果,引导种植户主动学习和运用新技术。

另一方面,要深化地、校、企业合作。邀请农业专家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现场辅导,针对栽培中的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等问题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与农业院校合作开展蔬菜新品种的研发、试验工作,选育出适应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品质优良、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种;鼓励院校学生到蔬菜种植基地见习,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与此同时,要注重培育本土技术人才。定期举办种植户技术培训活动,提升其专业技能;建立技术奖励机制,对在蔬菜种植技术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奖励,激发其创新积极性。从而培养一支懂科技、会经营的蔬菜产业人才队伍。

不断扩大市场,提升品牌效应。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品牌则是开拓市场的关键抓手,这对崆峒区蔬菜产业链优化升级、扩大市场份额与提升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拓展市场方面,需多维度拓宽销售渠道。搭建线上销售平台,借助电商和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将崆峒区蔬菜推向全国市场;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设立“崆峒蔬菜”专区,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冷链物流建设投入,保障蔬菜在运输、贮藏过程中的新鲜度,为开拓远距离市场提供支撑。

在品牌建设方面,应突出特色、强化口碑。深入挖掘崆峒区蔬菜的绿色、生态、富硒优势,塑造地域特色品牌;通过参与农产品展销会、农业博览会,以及利用广告和媒体报道等方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严格把控蔬菜质量,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以高品质夯实品牌形象。同时,通过举办蔬菜文化节、采摘节,吸引游客体验,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与餐饮企业合作,研发以崆峒区蔬菜为原料的特色菜品,借助饮食文化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从而持续扩大市场覆盖、增强品牌竞争力,推动蔬菜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融合增强发展动力。产业融合对崆峒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驱动作用,跨界融合资源,创新发展方式,可以全方位激发蔬菜产业链内生动力,打造多元发展、协同共进的产业新生态。

从横向融合的维度上看,要积极促进蔬菜产业和文旅产业的深度联动。以崆峒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道源文化为基础,以蔬菜种植为特色,构建以蔬菜为主题的文旅线路。一方面,打造蔬菜文化博物馆,多方面展现蔬菜的由来、种植历史演变、品种多样性及其在地方饮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实物、图文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使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蔬菜文化魅力。另一方面,把蔬菜种植和乡村民宿结合在一起,让游客既可以住在田园风情浓郁的民宿里,又可以参与到蔬菜种植、采摘和烹饪的体验中,切身感受到乡村生活中的淳朴和快乐。如近年崆峒区举办的“蔬菜收获狂欢节”,设立蔬菜创意雕刻比赛、蔬菜美食烹饪大赛和田园音乐会等,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拉动了地方餐饮、住宿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蔬菜产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从纵向融合的角度看,要深挖蔬菜产业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潜力。向上游拓展,大力发展蔬菜种业研发和农资供应产业。与专业科研机构合作,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蔬菜优良品种的选育,育成抗逆性好、品质优良、高产且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蔬菜,降低对外来种子依赖程度。同时,建立农资生产配送中心,向蔬菜种植户供应高质量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生产资料,从源头上保障蔬菜种植质量安全。向下游延伸,强化蔬菜深加工和物流配送的产业融合。鼓励企业在蔬菜深加工方面增加投资,发展蔬菜功能饮料、蔬菜膳食纤维制品和蔬菜休闲零食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现代化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物流路线进行优化,以达到蔬菜产品快速准确配送、减少物流成本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的目标。

综上所述,优化崆峒区蔬菜产业链不仅是推动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更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从种植环节的规模化布局到加工环节的附加值提升,从销售渠道的多元拓展到全链条的协同运转,每个环节都与人才支撑、政策保障紧密相连,形成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当前,崆峒区蔬菜产业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要实现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跨越,仍需持续深化优化升级策略。未来,要在实践中动态调整政策支持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完善科技赋能机制,不断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效率。既要巩固种植、加工、物流等基础能力,也要通过品牌建设、产业融合等路径挖掘增值空间,让蔬菜产业从单一的种植生产向“生产+加工+服务”的全链条模式转型。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释放蔬菜产业的经济潜力,让产业链上的种植户、合作社、企业等主体共享发展红利,真正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区域经济提质的多重目标,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为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