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9期

【调查研究】加快县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发布:2025/09/03 15:54  作者:罗淑蕊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9月  阅读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更是势在必行。推动县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加强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性,壮大数字经济人才队伍供给等有效举措,推动县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

 

 

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基于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借助现代信息网络作为关键平台,并依赖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有效运用作为核心动力,旨在推动经济体系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相对而言,实体经济则是广泛涵盖了物质资料从生产、流通、分配到消费的全过程经济活动。随着诸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普遍运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经演变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潮流。但目前在县域范围内两体融合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融合发展的内涵

数字经济作为依托于数字化技术并由网络技术推动的新兴经济模式和产业形态,正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改善与调整的重要动力。随着众多相关政策的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趋势。具体而言,数字化产业是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引擎,致力于构建创新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体系。而产业数字化则构成了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主体部分,聚焦于将数字化技术广泛渗透至各行各业之中。实体经济作为数据资源的重要供给方,从需求侧驱动了数字化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升级,进而促进数字化产业规模的扩张,并提升了数字经济,特别是关键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而产业数字化加速了制造业、农业、物流等传统产业的变革步伐,推动了它们的转型升级,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

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交融体现了其在实体经济范畴中的广泛应用,彰显了两者间的协同促进与效能提升关系。这一交融进程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简单组合,深入到了社会组织、商业运作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层面。为了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交融的步伐,需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数字技术及其平台的核心驱动作用,促使实体经济在效率与产出上实现双重飞跃。

融合发展的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各地县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显著且强劲的态势。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截至2023年末,该市包括各县域已构建起11015个5G基站,万人基站拥有量达20个,与全省均值持平,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备。德州市还积极推动了齐河县、禹城市等县域建设5个省级数字经济总部,为县域数字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此外,宁津县、禹城市等地189家“晨星工厂”的涌现,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北大数据中心被遴选为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山东云省会经济圈的区域分中心,德州市也凭此成为全省仅有的3个区域算力中心之一,为德州市加快县域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德州市荣获了第二批国家“千兆城市”的殊荣,标志着其在高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重大成就。同时,在2024年中国数字城市百强榜单中,德州市位列第76名,这一排名体现了其在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效。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县域地区近年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以山东德州市为例,2023年德州各县市已成功认证并接纳了39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增设了一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这将进一步加速该市县域科研与技术革新的进程。与此同时,德州市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越的研究环境和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潜力。如宁津县通过“家具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80%规模以上企业接入数字化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供产销环节的工作效率。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方面,德州市2023年共促成了90项科技成果的转移与转化,这些成果的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其中有58个项目获得了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技计划的立项资助。截至2024年末,德州市已拥有168家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6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各县市广泛分布,并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为科研人员创造了良好的研究环境,能够推动科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除此之外,德州市还设立了19家众创空间,其中7家为国家级、12家为省级。这些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了创业指导与资源对接服务,如电子商务平原创客基地有效促进了平原县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

传统建筑业智能化深入推进。智能建造是一种新兴的建造模式,它依赖于BIM、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数据等尖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够显著提升工程建造过程中的智能化程度。此模式不仅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而且确保了施工质量,同时减少资源浪费。近年来,各地积极投身于建筑行业的智能化探索,着力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试点企业及项目,促进了建筑业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为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信息基础设施区域间不协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显著差异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的一个长期存在且棘手难题。主要表现在新技术与传统基础设施的融合困难,新兴技术往往有着新的技术要求,需要对现有的传统信息基础设施进行功能升级,甚至更新换代。尽管很多地区已实现5G网络的全面覆盖,但在新兴技术应用模式的探索道路上,步伐仍显迟缓。多数应用仍然聚焦于传统的集成领域,缺乏创新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也主要局限于企业层面的应用,缺少能够广泛影响整个行业,或在特定地域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行业级综合型平台。此外,在数据平台支撑方面还未能实现各县域节点的全覆盖,一体化的大数据平台在基层的应用不够,只有打通数据赋能基层通道,才能实现区域间的发展均衡。

数智化转型整体性不强。当前,大部分县域企业依然处于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即起始阶段和单一应用阶段。这些企业在数字集成领域的实力较为薄弱,能够实施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企业数量相对有限。与流通环节相比较,制造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普遍偏低,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普遍滞后于大型企业。另外,信息技术服务的供给能力也较弱,能够为产业发展提供云服务及数字转型综合解决方案的企业数量稀缺。由此可见,目前县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尚未形成整体性,缺乏协同效应。

数字经济人才力量薄弱。数字经济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县域企业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都缺乏成熟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计划。这直接导致了关键环节人才的空缺,尤其是在大数据处理分析、智能化制造流程优化等关键领域,人才短缺问题尤为明显。究其深层原因,首先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社会对数字经济的理解不够深入,信息传递不充分,使得人才对市场动态的了解不够全面。此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所需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而目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推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加强县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县域地区应着眼长远,从融合“数实”、融合未来发展需求出发,同步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要增强工业互联网设施的功能,助力当地重要领域企业构建内网,加速推进“5G+工业互联网”的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能化工业园区,根据园区产业定位,打造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落实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方案,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继续推进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支撑体系,完成县域节点规范化改造,促进城乡数据一体化发展。

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性。企业数字化转型整体性是推动县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同因素,注重县域内企业和行业的协同合作。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科技创新项目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关行业,从而使县域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整体推进县域数实融合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讲,加速县域企业整体数智化转型,一是要推动企业与“云大物智”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二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实现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共享,为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借助项目实践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数智化水平。从而更好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质效提升。

壮大数字经济人才队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充足的数字经济专业人才是推进县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快推进县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强化外部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培养,以壮大数字经济人才队伍。首先,各县(市)要编制数字经济人才需求清单,并根据清单精准引才。在人才引进工作中,要完善政策机制,尤其注重吸引自带项目或尖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前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其次,各县(市)要敏锐捕捉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契机,前瞻本地产业发展方向,深入探索与高端人才合作的新模式,以发挥各自优势,有效调配整合各方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各地要健全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立足本地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地、企、校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需构建数字经济相关学科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科层次与教学品质,增强实用性。政府要引导建设数字经济人才实训基地,企业要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锻炼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养,以便毕业后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