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自2022年绵阳市委提出“绵阳品牌 中国品质,让世界爱上‘绵阳造’”的品牌强市行动以来,绵阳主动走出去,让“绵阳造”拥抱世界,让世界爱上“绵阳造”。“绵品出川”行动至今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10余场,其中,绵阳特色农产品是最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内容之一,农产品平均每场达200余种。在绵品出川背景下,绵阳特色农产品本地化推广、本地化消费也大有可为。
破解短板
特色农产品本地化推广、本地化消费有利于缩短物流周期、降低经营成本。然而调研发现,绵阳市民对特色产品的关注和了解不足,关注及了解程度随年龄减小呈下降趋势,同时消费需求满足和挖掘不充分,本地消费额占同类商品销售比重小。从供应侧看,产业集聚度不高,集群效应不强;从产品价值看,拳头产品不清晰,经济支撑度不高;从品牌打造看,品牌体系不健全,公众认可度不高;从市场销售看,营销推广不充分,市场占有率不高。这些问题和短板制约了特色农产品本地化消费,需要及时加以破解。
找准对策
坚持规模发展,建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有助于相互竞争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对特定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有重要作用。推进绵阳特色农产品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优化营商环境上,加大政策引导、信息披露、人才引进和资金扶持力度。二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农产品产能规模、运贮条件、市场前景合理规划产业集群,鼓励创新驱动,集聚、提升发展要素,整合、配置优势资源,适度增加工业和服务业对农业产业的相关配套,完善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三要推动链条式集群发展。坚持“集群+链条”模式,着力打造种养、研发、冷链、包装、运输有机衔接的农产品产销垂直生态系统,实现向前有农产品集中连片的原料基地,向后有健全的物流配送和市场营销支撑的产业体系,不断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农产品优势产业集群能级提升。四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建设。加强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区域间同质化产品协调发展,推动产能升级,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使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而携手抵御风险,将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坚持特色引领,打造拳头产品。拳头产品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地区经济的强大支撑。打造绵阳特色农产品拳头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一要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入市域内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走访调研,摸清农产品资源分布、数量、产销、管理等情况,建立绵阳市特色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培育成熟一批、申报一批的工作思路,对发展前景较好、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二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利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高效率审批、高水平服务,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导企业积极、规范、高效使用地理标志,不断提升地理标志转化运用水平,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创新,持续巩固扩大运用成效。三要推动产品优势转为市场竞争优势。加快推进“绵阳米粉”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和百亿米粉产业集群打造,并以之带动绵阳地理标志产品矩阵规模化发展,将地理标志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将产品的独特性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
坚持市场主导,强化品牌建设。品牌化建设有助于彰显农产品产业区域特色,改变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同质化严重等现象,强化农产品品牌,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更容易获得消费者信任从而占据市场优势。推进绵阳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一要完善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大力开展“三品一标”产品品牌认证和企业品牌申报,扎实推进品牌与种养结合,以品牌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加快“绵州珍宝”商标认证,完善县域公共品牌建设,构筑市县“1+9”区域公共品牌体系,实施统一监管、统一授权、统一标识的品牌化管理。以“绵州珍宝”品牌为统揽,强化县域公共品牌作用发挥,既保证县域品牌自主可控,又可全市协调整体推进,从而形成县区间横向可交流、市县间上下可融通的品牌弹性协作机制。二要厘清品牌运营主客体关系。建立健全区域公共品牌授权管理办法,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品牌运营主客共同体意识,充分激发运营客体在品牌开发、品牌形象维护、品牌价值提升方面的主动性,推动品牌积极融入市场,合力拓宽终端市场销售渠道。三要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积极推行“合格证+追溯体系”建设,如实记录生产档案,规范开具合格证,确保农产品“持证赋码”上市,做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为产品进入本地市场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坚持精准营销,优化推广策略。营销不同于传统销售,它以目标对象为起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在于培育潜在客户、引导主动消费,精准营销对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要彰显品牌内涵个性化。讲好品牌背后的故事是营销的关键,深入挖掘品牌内涵,在人性化和个性化、社会性和生动性方面下功夫。以浙江杯来茶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达州万源富硒茶合作项目为启示,积极引入精深加工优势技术,做到产品形式多样化、传播广泛化。重点突出农产品独特性、生态性、文化性内涵,加大时尚、新颖的文化创意推广开发,推动精准营销内容化。二要提高推广精准度。将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广与交通文化旅游相结合,在绵阳机场、高铁站、高速服务站、博物馆、图书馆、酒店等地方投入绵阳农特产品创意公益广告,既丰富平台内容,又为“绵阳造”品牌推广提供有效途径;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相结合,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在小区增设固定广告位,配合线上农产品购买方式推广,把产品推广精准下沉到社区,实现企业推广有平台、百姓购买有途径、老旧小区有营收三方受益;充分利用科技城优势,将机器人、数字人等人工智能应用于产品推广,加大新媒体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官方赛事等方式积极培育本地自媒体队伍,充分挖掘社会潜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本地产品的关注。三要拓宽渠道多样化。调研发现,有65.95%的市民认为“熟悉程度”是影响其购买本地产品的重要因素。《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指出,要常态化开展绵阳好物、优质农特产品系列推介活动。一方面,鼓励广泛开设特色产品创意专营店,积极推动本地农特产品走出去,进连锁商超、进批发市场、进食堂,定期举办涪江流域城市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为产品在更大区域间流动搭建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吸引市民走进来,将农特产品推广与产学研基地、农业主题公园和乡村旅游有效衔接,引导城市休闲向农村延伸,规划网红打卡场景,推广采摘体验项目,从而丰富产品销路,助力农民多渠道增收。(王智群,中共绵阳市委党校研究馆员)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