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县域金融】金融为笔 自贡农商银行绘就乡村美丽画卷

发布:2025/07/05 22:14  作者:杨皓 本刊记者 陈天航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7月  阅读量:

初春四月,阳光照耀着自贡市贡井区五宝镇照石村“五良”融合示范基地。红土地散发着清香,一颗颗色泽光亮、外表圆润的土豆破土而出。经过90天的生长,这批“长磊八号”土豆到了收获的季节。

红土地上奔忙着的,不仅有照石村村民,还有自媒体从业者“兰妹儿”和她的助理。助理手举相机,拍摄村民开挖土豆的喜悦瞬间。兰妹儿则挽起裤脚下地,徒手挖出几颗圆滚滚的土豆,手捧着面向镜头激情介绍。

到照石村土豆地里直播的,不仅有兰妹儿,还有“蜀乐表姐”等自媒体达人。将目光扩展到自贡市,近年来,该区域诞生了一大批“助农”带货主播,有“杨队长”“蜀中桃子姐”等,他们粉丝数有十万甚至上百万,是名副其实的“网红”。自贡区域的“三农”、美食、生活类带货主播,拍摄农作物种植、生长和收获的场景,制作乡村休闲旅游类短视频,甚至直接在田地里架上补光灯和手机,把自贡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

这种直播带货的生态,需要高品质的农产品做基础。近年来,自贡市集成推广绿色高效种养循环、粮经复合模式,融入“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农业特色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效果显著。当地高粱、大豆、土豆、生姜、花生、肉兔、大头菜等,结合盐帮菜的口味和特色,在网络市场和线下消费市场实现“双丰收”。

自贡农商银行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精准施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金融动能,涌现出一批普惠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自贡农商银行员工深入企业走访了解融资需求.jpg

自贡农商银行员工深入企业走访了解融资需求

红土地结出“金豆豆”

清明节后,气温逐步升高,到了土豆收获的季节。贡井区五宝镇照石村种植户丁本杰午后来到田间,他看着红土地上一堆堆圆滚滚的土豆满心欢喜:“一亩地产量在6000斤以上,按销售价每斤1.5元计算,效益接近1万元。”放眼望去,地上的一袋袋“五宝土豆”就是一袋袋“金豆子”,它让村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保障和寄托。

丁本杰是照石村村民,今年35岁,退役返乡后开始自主创业。起初,没找到好的种植品类,后来经过考察和调研,结合本地土壤特性,他决定从内蒙古地区引进“长磊八号”土豆种植项目。

“去年9月我们从内蒙古引进种薯,11车的种薯需要110万元。从村民手里流转承接了上百亩土地,需要支付租金。再加上肥料、设施等方面需要投入,资金出现了缺口。当时我心里很着急,一旦错过种植季节,当季土地荒废,再换其他项目也来不及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丁本杰仍然心有余悸。

正在此时,自贡农商银行五宝支行行长吕文昌了解到丁本杰的资金需求和项目种植情况,立即上门对接,给予授信60万元。丁本杰申请贷款30万元,3个小时就到账了。有了这笔贷款支持,丁本杰顺利把种薯拉了回来,开展后期的种植计划。

收完土豆,这块红土地将用来种植花生和生姜,实现接茬利用,提升综合效益。五宝镇地处贡井区西南,其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较为适合花生种植,不但产量高,而且具有壳薄光亮、脆嫩化渣、清香可口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近年来,花生也成为照石村的规模种植项目。该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贡农商银行提供贷款支持150万元,用于农机、种子、肥料、智能设备采购等。

“合作社种植有60多亩花生,此外每家每户也种植花生,全村种植花生1200亩。花生每亩产量有800斤左右,按照新鲜花生目前的收购价计算,每亩产值2400—3000元。”照石村党支部书记丁朝友说。五宝镇副镇长曾品强介绍,现在各村集体经济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指导、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全镇每年播种冬土豆1.4万亩,此外还有万亩花生、万亩生姜、万亩药材、万亩油茶等,进一步擦亮“五宝花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牌子,让广大群众在产业的健康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土豆和花生的种植,给照石村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可以流转土地给合作社或种植大户,获得一定的租金。农闲时,到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那里务工,每天收入140元。由于驻村“网红”直播带货日销上千单,发货量大,村民在网销旺季时可以帮助打包发货,还能赚取劳务收入。

“我今年种了5亩地,收完过后全部都拿到合作社来卖,合作社平时还为我们指导种植技术,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照石村村民曹阿姨乐呵呵地说,在合作社的扶持带动下,不仅种子、技术有保障,销路也不用担心,村民心里很踏实。

大头菜变身高端食材

在贡井区成佳镇,大头菜是规模化种植品种,泰福农副产品公司则是龙头公司。杨柳村以“龙头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高粱和大头菜为主要种植品种,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万元以上。

彼时,这家以大头菜腌制为主的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融资屡屡碰壁,厂房扩建计划一拖再拖。“我们农信社的使命,不就是帮农民和企业解决难题吗?”自贡农商行工作人员随即上门,详细记录生产流程、库存周转和销售数据,最终将300万元的融资方案敲定。资金到位那天,厂长罗淮良握着支行行长的手连声道谢:“你们这是雪中送炭啊!”

十年间,自贡农商银行见证了这家企业的一路成长:从2014年两笔贷款的300万元,到2020年又一笔180万元助力,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晾晒长廊从500米延伸至万米,古法发酵坛从百口增至万坛,龙须淡口菜年销量突破3000吨,登上航空餐食菜单。

如今,泰福农副食品加工厂年产值超亿元,带动周边10万亩大头菜种植,惠及农户5万余户。每次下乡走访,自贡农商银行工作人员总会被村民热情招呼:“又下乡了哇,快来尝尝新腌的大头菜。”这时,员工心中总是被感动填满。  

现在,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采用自然风干、低温低盐发酵技术生产大头菜,让成品保留鲜香脆甜的口感。多年发酵的大头菜在市场上卖到了每斤20元以上。该工厂产品被多家知名连锁餐厅采购,成了隐形的“单品冠军”。如今,泰福农副产品加工厂的大头菜“四万工程”(万亩种植基地、万米晾晒长廊、万吨冷库发酵、万坛古法发酵)远近闻名,带动杨柳村及周边几个村庄的村民人均增收2600元。

向下扎根枝繁叶茂

近年来,自贡农商银行以“网点到乡、服务到村、产品到户”为目标,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网络。

在乡村一线,自贡农商银行持续深化“扎根行动”,客户经理每周走访2个村民小组,推进整村授信,2024年新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81亿元。同时,该行整合下沉“政务+村务+金融+物流+电商+通讯”等综合服务,在41个乡镇支行打造“社银”一体化网点4个,开展“银医”联办网点22个,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131个,农民工综合服务站71个,在乡镇党群服务中心、主要场镇街道、临街店铺等布放自助银行设备89台、助农取款点314个,全力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织密织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贡农商银行紧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以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

在贡井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自贡农商银行联合地方政府打造“金融+科技+产业”融合模式,通过“蜀信”线上产品实现手机一点、贷款到账。同时,该行依托“扎根、织网行动”,采集农户经济信息超11万户,建立精准授信模型,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腿”。

截至2024年末,自贡农商银行普惠涉农余额39.12亿元,较年初净增4.2亿元,增速12.04%,为加快推进自贡区域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贡献力量。(自贡农商银行供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