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的县域金融服务息息相关,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依托其完整的体系和强大的实力下沉金融服务,在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下沉金融服务,要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抵质押品种,利用金融科技开发特色金融产品,通过链式营销、批量准入、差异化授权等方式,加大信贷投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县域金融;金融服务;国有银行;县域经济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沈阳分行信用管理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监测报告2024》显示,我国县域经济总量规模已达到48.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经济总量约38.3%,突显了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县域金融作为区域金融的一个分支,其地域性特征深受县域经济地域性的影响,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深度的融合以及相互的促进作用。县域金融主要服务于县域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宛如县域经济的“生命之血”,其产生与发展均源自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当前,中小股份制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将业务拓展至县域地区,各类村镇银行以“集群式”方式密集成立。据调研数据,县域范围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平均数量已达到9家,标志着县域金融市场的竞争态势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重新布局县域市场,不仅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更彰显了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同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下沉金融服务,通过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自身业务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
从银行视角看县域经济体特点
中小微企业发展粗放。在县域内,经济实体的规模普遍较小,其中小微企业构成了数量最为庞大且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企业群体,堪称县域经济的“活力源泉”与“微观基础”,对县域经济发展壮大所做出的贡献不容轻视。其经营特征主要表现为家庭式经营、财务管理不规范、单户企业资金需求量小,关注融资成本及融资效率。
在经营方式上,中小微企业主个人集资和合伙集资为主要资金来源,员工多为企业主或股东个人亲属,重大决策由企业主或实际控制人个人决定。
在财务管理上,相对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管理意识薄弱,财务管理不规范,大部分小微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报表未经审计,导致企业账务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强,难以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同时存在通过个人账户结转公司货款、关联交易频繁等现象,使银行仅通过财务数据和企业账户资金流转无法有效评估企业真实经营情况。
在融资需求上,由于小微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货款回款周期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对贷款成本敏感度较高,一旦货款回笼,为节约成本,不希望长期占用贷款资金,资金的需求呈现小额、短期、高频的特征,具有较强临时性和时效性要求。
产业地域聚集性强。县域范围虽然不大,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往往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支柱产业,甚至在更小范围内(镇、村)也已形成特色产业,如粮食生产、水产养殖、大棚果蔬种植、服装加工、苗木培育等等,往往呈现出产业的地域聚集性特征。
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县域企业一般规模小,技术能力薄弱,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多依赖当地资源(如矿产、农产品)或劳动力,从事资源开发、简单加工制造等。几乎没有市场定价权,成本压缩难,许多企业是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或代工企业,企业轻资产经营,固定资产投入较少,或由于地理区位限制,固定资产价值较低。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银、政、企之间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银行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银行难以全面了解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金融需求,地方政府和企业也无法及时获取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信息不对称情况突出。
抵质押品范围不够宽。县域范围内小微企业居多,多数为轻资产经营,固定资产投入较少,由于地处县域,股东及控制人的个人固定资产往往价值亦不高,而国有银行主要以房地产、存单等传统抵质押品为主要准入的担保物,从而导致县域小微型企业由于缺乏有效抵质押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面临融资困难。
信贷审批机制与企业信贷需求不相匹配。国有银行通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偏好趋近稳健型,从而信贷审批权限层级较高,主要集中在省、市分行,基层分支行经营的自主性较弱。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相比,其信贷审批环节多、流程长、时间久、效率低,与县域多数小微型企业临时性和时效性要求较高的信贷需求匹配度较差。
缺乏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金融创新产品。目前,多数国有银行已针对小微企业开发了“纳税e贷”“抵押e贷”等专属线上产品,针对“三农”领域开发了“惠农e贷”等特色产品,但各县域经济发展均有各自特色,与总行大数据模型算法存在差异,而各级分行尚不能根据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及行业特点,在总行模型基础上开发出更匹配本地区企业金融需求的特色产品。
县域支行人员结构失衡。调研发现,某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员工的平均年龄达46岁,导致创新能力和服务活力不足,且年龄分布出现两极分化、人员断层现象。在业务经营中,年长员工虽然信贷经验丰富、传统业务掌握全面,但是对于计算机和业务系统的操作不精通,同时对于新型线上业务品种不易接受。而年轻员工虽然理解和学习能力较强,对新业务、新产品可以快速掌握要领,但是信贷业务经验匮乏,对企业经营及风险识别、风险把控存在短板,人员结构失衡一定程度影响银行业务顺利开展。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建议
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商业模式。国有商业银行依托自身强大的资金实力、科技研发能力,通过搭建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与政府、海关、税务等机关分享客户信息,通过多维度多渠道挖掘客户数据,了解企业需求,拓展线上金融产品白名单客户获取来源,实现银、政、企信息对称,银行有效获客、科学择客,精准匹配金融产品。
创新抵质押品品种。国有银行信贷管理及押品评估、押品管理水平较高,在传统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可尝试拓展新的押品品种:如对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可考虑以猪、牛、羊等生物性资产作为抵押品;对规模较大的种植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及农村合作社,以粮食、化肥等农产品作为抵押品;在传统存单、理财等原有质押品基础上,增加结构性存款等新型金融产品及股权、知识产权、应收账款、订单等作为质押品。同时,可逐步探索“担保公司+农村”的“四权”抵押、“担保公司+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粮食或原酒”等特色农产品存货抵质押的组合担保融资模式,从而对确有经营前景同时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及时给予支持,助力企业发展。
立足金融科技,加快发展创新金融产品。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向标准化、智能化、场景化和生态化转变,大大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的同时,能够更好匹配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小、随借随还、时效性要求高的特点。未来国有银行还需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准确带入客户甄别标签、细化产品类别并有效识别优质客户,开发更匹配县域企业实际需求的线上金融产品,同时鼓励各分支行根据区域行业及经济特点,开发独具特色与地域企业匹配度更高的金融产品。
批量准入,提高效率。对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区域,如县域特色种植业(如盘锦地区大米、灯塔地区葡萄)、特色养殖业(如东港地区水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如兴城泳装、辽中稻米加工)等开发产业集群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力争“一县一产品”“一特色产业一产品”,通过有效与当地农村局等部门对接,设置行业准入门槛,对区域内某行业的优质企业批量考察、批量准入,表单化作业,着力解决贷款主体零散、不易管理等问题,提高效率的同时,有效推动区域范围内行业发展。
在已有客户基础上,开展链式合作模式。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制造类企业、专业市场或农业批发市场等产业链条中的核心企业,积极拓展其上、下游中小企业,贷款资金用途不脱离核心企业上下游相关产品,并以核心企业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偿还信贷资金,在保证上下游企业信贷资金需求和用途真实性的同时保证还款能力,实现“服务一个、带动一串”的业务模式。
适度提高县域支行业务审批权限。对无法实现线上自主审批、只能实行线下审批的传统业务,在县域支行管理能力较强、信用环境较好的地区,对信用评级较高的优质小微企业实行差别化授权管理。如对某些县域支行下放一定额度的低信用风险业务、小微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短期贷款等业务的审批权限,切实缩短企业融资的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优化县域支行人员结构。面对目前国有银行县域支行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的现状,建议在新员工招聘及员工匹配中,提高县域支行青年员工比例,同时根据不同县域支行的实际情况,为员工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方案,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同时鼓励老员工与青年员工组成工作小组,实施“老带新”、发扬“传帮带”,促进知识传承和团队融合,充分利用年长员工的业务经验和青年员工接受新业务的灵活性,发挥各自优势,争取人力资源最优最大化利用。
国有银行服务下沉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互联网大数据商业模式、加强科技赋能、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押品范围、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等,国有银行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活水”作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