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作为东部沿海县域转型发展的典型样本,浙江省永嘉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调适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永嘉县依托独特的要素禀赋,通过构建“创新驱动—产业革新—人才聚集—开放协同”四维支撑体系,实现传统产业智能化重构与新兴产业集群化培育的协同演进。其实践路径具体表现为:创新驱动,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产业强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人才强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扩大开放,拓展新质生产能力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正加速步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崭新阶段。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已跃升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关键支撑。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着重强调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其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彰显了其时代价值,更凸显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是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绿色循环型转变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逻辑,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永嘉县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典型县域单元,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当前,新质生产力已逐步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引擎之一,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展现出愈发重要的影响力和支撑作用。作为体现当前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关键概念,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演变机理、理论精髓以及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尽管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针对永嘉县具体情况,探讨如何因地制宜加速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文献仍较为匮乏。本研究旨在基于永嘉县域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永嘉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为永嘉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源泉。
永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意义
审视科技发展的宏观趋势,当前正经历着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其特征在于迭代速度的加快、周期长度的缩减,以及强烈的渗透性和颠覆性影响。这一轮变革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型相交汇,为执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已成为重构资源配置、重塑经济结构、转变竞争态势的核心驱动力。永嘉县坚持创新驱动战略,顺应科技及产业变革的潮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其必然路径在于依托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出发,高质量发展构成了其本质属性,且亟须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鉴于永嘉县新兴产业基础尚显薄弱的发展现状,正处于由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转型,以及旧动能向新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通过构建新质生产力体系,推动区域竞争优势的系统性重构,对于永嘉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基于县域发展特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呈现多维特征:其创新维度聚焦于突破性技术研发与创新生态体系的完善;质量维度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性跃升与可持续发展范式构建;动能维度则表征为从传统要素驱动向数字化创新驱动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型路径不仅契合全省发展战略布局,更为探索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更加坚定加快“赶超跨越”,深入实施“强城行动”,加快推进“拥江融入、产城融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永嘉新篇章;要更加坚定拥抱“高铁时代”,主动融入区域一体化,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做强做优科创体系;要更加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立足当下抓攻坚,着眼长远深谋划,扛牢管党治党责任,为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永嘉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的禀赋条件
产业根基稳固:传统产业焕发全新生机。永嘉县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典型县域单元,其泵阀、鞋服、文教玩具等传统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永嘉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泵阀产业已成为全省山区海岛县首个总产值突破550亿元的单体制造业集群,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的投产和抽水蓄能电站的全面开工,进一步夯实了永嘉的产业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区位优势凸显:交通网络助力开放发展。随着杭温高铁的开通,永嘉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成为温州融杭接沪的北大门。这一交通变革不仅拉伸了城市框架,也提升了永嘉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战略地位。目前,永嘉已形成“四高三铁”与温州市区“十一桥相连”的对外交通格局,并加速推进乐永青、合温等重大交通项目,进一步增强了内外联通能力。这种区位优势为永嘉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溢出创造了条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文化底蕴深厚:文旅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永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永嘉学派、宋韵文化、山水诗源、昆剧艺术等。这些文化“金名片”不仅提升了永嘉的文化软实力,也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楠溪江5A级景区创建”和“枫林千年古城复兴”两大工程,正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此外,永嘉通过举办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国际知名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了文化活力。
永嘉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建议
创新驱动: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一是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永嘉县应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高地。通过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孵化器等平台,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团队和人才入驻,形成创新集群效应。围绕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和抽水蓄能电站,布局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抢占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正如永嘉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研究院吸引了多位博士全职加入,展现了高端科研资源对地方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是深化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创新机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永嘉泵阀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成为全省山区海岛县首个总产值突破550亿元的单体制造业集群。此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借助技术升级与模式革新等途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智能应用及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型升级。例如,永嘉纽扣拉链行业通过增资扩产和品牌升级,成功拓展了国内外市场。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永嘉近年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充分体现了创新生态优化带来的成效。鉴于此,应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永嘉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形成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产业强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一是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永嘉县应立足自身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调整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链效能、强化产业联动等策略,促进产业向高附加值、智能化技术应用以及环境友好型模式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可围绕灯塔工厂创建,加速泵阀、教玩具、鞋服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同时布局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此外,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通过技术改造、模式创新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永嘉纽扣拉链行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通过完善交通网络、优化能源结构、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永嘉正加快推进府东路过江通道等标志性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南北交通互联能力。同时,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永嘉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研究院已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永嘉县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可深挖“永嘉学派”的文化潜力,结合“沉浸旅游”“city walk”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加快形成具有楠溪江特色的文旅IP,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举办楠溪江音乐节等活动,拓展了“文旅+”消费新场景,如2024年接待游客突破2400万人次,成为全国独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深度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优势,永嘉不仅能够加速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能推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人才强县: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永嘉近年新引进大学生人才10459人,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永嘉县应持续把人才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等措施,吸引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设立“一位顶尖人才+一个人才团队”的引才模式,吸引更多高端科研资源流向本地。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激励,提升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优势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可依托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研究院,联合高校开展定向培养计划,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可采取组织创业竞赛等形式增强人才的创新与创业素养,以此激发青年群体的创造活力。通过此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参与者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为人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人才生活品质等措施,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成就人才的社会氛围。通过建设高品质住宅小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式,提升人才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推动人才要素的区域内流动与协同互动,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价值共创。利用40万在外永商的优势,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人才回流和资源共享。
扩大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国际视野。一是提升交通能级,融入区域一体化。永嘉县应积极融入金丽温开放大通道建设,提速乐永青、合温、府东路过江通道等对外通道建设,提升交通能级。可通过增开始发北京、深圳等地的高铁班次,更好地承接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先进地区的产业分工和资源溢出。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温州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争成为温州对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二是建强开放平台,推动贸易文化交流。通过建设跨境电商园区、国际物流中心等平台,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通过引进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永嘉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加强AEO企业培育力度,提升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影响力市长交流大会系列活动为契机,主动谋划开展人文、旅游、教育、青年等各方面交流活动。通过举办华严砚研究成果发布活动,为温州新添文化“金名片”。擦亮“千年古县”文化名片,提升永嘉县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投资。通过简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提升永嘉县的营商环境竞争力。通过设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外资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用好40万在外永商优势,加强与国际商界的联系与合作,吸引外资投资。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展示地方发展潜力,吸引更多外资流入。
展望未来,要在新质生产力培育过程中,注重统筹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实际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在政策设计与资源配置上,需进一步突出精准性与前瞻性,确保各项举措能够有效落地并产生实际成效,为温州冲刺“双万”城市、提速打造“全省第三极”贡献更多永嘉力量。(项晓 倪定清 温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温州木材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
[基金项目:2024年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社科赋能温州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温社科〔2024〕30号)]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