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专家智库】人工智能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2025/07/05 22:19  作者:吕建梅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7月  阅读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面临结构性矛盾,迫切需要新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涉及庞大冗长的产业链群,并且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相互加持,以其迂回生产方式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叠加、倍增等乘数效应。过去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3.3%、18%、13.9%,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4亿元,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这将为县域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消费、投资、出口将被激发出新的活力,对社会总需求产生强大、持久的带动作用。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一系列新消费,促进了消费升级进而带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下,人工智能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升级。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会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为主转变,同时主导产业不断由传统技术产业向现代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技术基础,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化和高度化。人工智能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将企业整个生产体系数智化,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并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赋能再生产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促进形成定制化生产方式,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微观基础。

影响因素

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政策支持是影响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措施能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县域政府缺乏相关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企业可能缺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即使有完善的政策支持,若执行不到位,也无法有效推动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的融合。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部门协调不畅、监管不力等,导致政策无法落地,影响耦合协调性。

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技术创新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的核心动力。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动力。县域若缺乏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机制,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来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难以将其有效融入地方产业开展相关的研发工作,就会限制人工智能在当地经济中的应用和发展,影响两者的耦合协调性。县域内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县域数实融媒共创中心需要这些技术来提取和分析地域特色信息、优化内容传播,但如果当地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人才储备与培养需求。人才是推动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性的关键资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能够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包括技术研发、数据分析、管理等方面。县域可能因地理位置、发展机会等因素相较于大城市缺乏吸引力,导致人才流入困难,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限制了人工智能在县域经济各领域的深入应用。另外,当地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可能与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无法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专业人才,影响人工智能在县域经济中的落地和推广。

市场需求与企业认知。市场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对其认知程度也会影响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激烈。县域企业可能面临来自大型企业和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压力,在技术、品牌、市场份额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也会影响人工智能在县域经济中的发展。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企业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产品质量和客户体验。例如,人工智能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了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如果市场对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或者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和信任,企业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就难以推广,进而影响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采购、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方面。县域的企业可能由于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缺乏信心,或者担心投资回报周期过长等原因,导致投资意愿不高,从而阻碍了人工智能在县域经济中的应用和发展。部分企业可能缺乏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和研发。在面对市场竞争时,不能及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在市场中逐渐失去竞争力,影响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提升建议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特别是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尽管人工智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影响。县域地区应立足本省,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引领,统筹推进。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需要政策层面的引领和支持。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为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各地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支持在传统产业亟须改造升级的地区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基地,以促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政府应继续加强政策引领,加大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区域内超算中心提质扩容,满足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同时,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与周边城市的算力合作,构建跨区域算力协同体系。聚焦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基础,以及智能网联汽车、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数字人、内容生成等人工智能和元宇宙融合应用等重点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争取突破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服务。统筹推进全场景、全流程、全层级智能化转型,从而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

重点布局,开放融合。人工智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全面的区域布局和相应的人才政策保障。包括加强基础研究、构建多层次的创新网络、推动信息与技术的开放共享。建立行业数据库,提高公共数据开放程度,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与可控,构建完善的数据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和调动积极性,推动产业联动合作,建立研发机构、企业、政府机构、高校以及金融支持等多个层面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通过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机制,可以有效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有助于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方面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此外,开放与共享的思想在人工智能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提倡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信息、数据、资源和技术的开放共享,从而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并降低开发成本,能够有效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与质量,助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技术发展需要。为了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需要,各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数据中心等。切实加大对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力度,全力构建起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此外,还需要加强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还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途径。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投资布局,可以有效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

促进产业升级,激发市场活力。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推动其智能化转型。例如,在制造业中,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自动化和优化生产流程,减少浪费和差错,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此外,人工智能还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升整体竞争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还催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如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还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县域地区需进一步聚焦本地优势产业的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扩大政策覆盖范围至中小企业,同时强化数据基础设施以支撑技术落地。通过“技术赋能+场景开放+生态培育”三位一体策略,人工智能将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有效提升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的高质量产业升级,增强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改革教育体系。为提升人工智能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效应,需从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两方面切入。从政府层面出发,确保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明确政策导向,提供激励措施,设立人工智能安全产学研融合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和课题联合研发。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评价与监督机制,通过组织专题会议、研讨会和论坛等形式,加强人工智能安全人才培养经验、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等方面的交流,共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提升人才满意度与创造力。构建一个科学、全面且客观的人工智能安全人才评价体系,涵盖应对各种复杂安全挑战的实践技能,拥有深厚知识储备与研究基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增设聚焦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的专业及课程体系,统筹信息科技、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和课后服务,一体化实施。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推进基于任务式、项目式、问题式学习的教学,培育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安全防护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应广泛覆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技术原理、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论、漏洞探测与修复技术等。同时,政府和企业也可以通过再培训和教育计划,支持劳动力向更高技能的过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吕建梅 山东华宇工学院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