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调查研究】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跨区域交易对策

发布:2025/07/05 22:16  作者:周莉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7月  阅读量:

[摘要]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是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速新型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进程不一致,开展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将更加有利于平衡用地指标,提升土地使用效率。通过地方政策支持、加强供需市场监管、保持信息对称、优化交易程序等有力举措,有效解决指标跨区域交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存进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关键词]  土地增减挂钩;跨区域交易;城乡建设用地

[作者单位]  四川能投新城投资有限公司

 

 

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通过土地复垦和建新拆旧,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目标。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各地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开展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可行性分析

指标跨区域交易的优势和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存在差异,通过跨市交易可以将土地资源从供过于求的地区调配到供不应求的地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将城市周边的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整理和复垦,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同时增加农村地区的耕地面积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同时,通过参与土地整理和复垦,提高土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力等方式,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

政策支持是指标跨区交易的前置条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地方政府可以引导和规范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的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四川省为例,2015年7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结合优化挂钩项目区设置试点工作,规范跨县使用结余挂钩指标制度,加大增减挂钩对扶贫开发和生态搬迁的支持力度,为指标跨区域交易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政策支撑。此后出台《四川省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管理规定》,进一步细化了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的申报、实施、管理和监督流程,为跨区域交易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在政策支持下,各地方政府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协同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指标跨区域交易的市场需求空间大。供需市场情况直接影响交易可行性和效果。在需求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对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的需求更加迫切。在供给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利用效率较低,而另一些地区则土地资源紧张但需求旺盛。通过跨区域交易,可以将土地资源从供过于求的地区调配到供不应求的地区,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供需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资源供需差异和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和价格机制,从规模、价格等方面精准寻找匹配意向性买家,并协助买家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协调沟通,提高交易成功率,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

面临的问题

政策执行层面。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一方面政策操作执行层面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指标供需情况不尽相同,匹配度低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差异、市场情况、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可能影响政策的顺利实施。

供需市场风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涉及市场交易行为,买卖双方受外部整体经济形势以及所在地市场供需状况的调整、价格波动、房地产市场变化等影响,可能引发交易双方利益受损的风险。

土地权利保障。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涉及土地权利的转移和变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若监管不到位或出现其他违法行为,则可能发生项目区群众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

应对举措和建议

完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指标跨区域交易在价格成本约束、跨区域协同、保障土地资源利用、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政策体系建设,根据市场供需情况适时出台扶持性指导文件,增强政策在地方政府、交易买卖双方、交易管理平台的推广和落地。同时,建立政策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和政策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操作性。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市交易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严格审批流程,加强实施管理,强化对交易活动的监管力度,以遏制市场操控、价格欺骗等不正当竞争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及时发布市场动态和价格信息,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更加有效维持供需市场的整体平衡。

强化风险防控。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中,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强化项目审核,保障项目合规合法;完善风险预警机制,从风险源头加强控制,及时识别并应对潜在风险;在条件成熟情况下,可引入第三方评估,确保交易公开、公平、公正。此外,还要加强专业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推动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合作是降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区域交易风险的有效途径。强化政策协同与互认,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增进跨区域间的协作与沟通,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布局与高效运用。通过区域合作,强化政策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互补和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交易效率和效益。

优化交易平台功能。随着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深入实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土地增减挂钩交易平台的建设与完善。通过优化提升交易平台对供需信息精准匹配、调剂功能,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同时,统一交易平台还可以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控,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完善补偿机制。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指标跨市交易中,应完善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和土地权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诉求,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土地补偿标准和方式,确保补偿资金及时到位、公平合理。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监管和管理,防止资金挪用和滥用问题的发生。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