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山东省德州市农村金融形成了以农商行为核心的多层次服务体系,通过“三维立体服务网络”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并依托产品创新和财政金融协同机制精准支持农业主体发展。然而,传统金融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信用体系建设、抵押担保机制及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对此,要构建多层次服务网络、完善信用体系、深化产权改革及强化金融科技赋能等提升路径,以优化金融供给,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释放农村资产价值,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关键词] 农村金融;乡村建设;金融服务
[作者单位] 山东华宇工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金融改革赋予了更高使命,要求在服务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德州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大市,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新模式创新,在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以及金融科技应用不足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以构建更加高效、精准、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农商行占据主导地位。德州市构建了以农村商业银行体系为核心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截至2024 年末,全市9家农商银行占银行机构总数近半,其前身11家农村信用社自 2012年启动银行化改革以来,累计完成61亿元注册资本募集,资产规模突破971亿元,通过327个营业网点形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矩阵。在政策引导下,全市银行业机构已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与地方法人机构协同发展的格局,其中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形成 “头部机构引领+特色机构补充”的良性生态。数据显示,2023年德州农商银行已支持203户乡村农业发展种植户贷款568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422户、金额8517万元;发放“鲁担惠农贷”263户、金额6758万元。全市银行保险机构乡镇覆盖率连续5年保持100%,1256个物理网点构成服务农村经济的坚实底座。
服务覆盖全面,普惠金融成效显著。德州市通过“三维立体服务网络”实现金融服务行政村全覆盖。在物理渠道方面,4000余个“裕农通”服务点与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形成互补,构建起“15分钟金融服务圈”;线上平台方面,手机支付业务覆盖全部行政村,2023年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42%;在保险保障领域,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覆盖率突破90%,农业保险综合服务能力居全省前三。值得关注的是,该市创新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武城、乐陵等地累计发放贷款12.7亿元,禹城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有效激活农村沉睡资产,为破解融资难问题提供“德州方案”。
产品创新活跃,精准支持农业主体。金融机构围绕农业生产全周期创新金融产品体系。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亲情贷”“拥军贷”“巾帼致富贷”等20余款特色产品;依托金融科技,推出“e抵快贷”“小微快贷”等30余种线上信贷产品,实现“3分钟申贷、1分钟审批、0人工干预”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2023年春耕备播期间,专项信贷资金11亿元精准滴灌农业生产,全年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达500亿元,年均增速21.7%。在保险创新领域,全国首个“吨半粮”保险试验特区落地德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收入保险等创新险种,构建起覆盖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的立体化风险保障网。
政策体系健全,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德州市构建起“财政+金融+信用”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在财政保障方面,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连续三年超50%,政府债券资金优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项目;在担保体系方面,政策性担保费率控制在0.8%以内,“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金额21.07亿元,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贵问题;在信用建设方面,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农村信用信息平台,归集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等信用数据230万条,通过“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三级评定体系,实现信用评价与信贷投放的深度融合。政策组合拳推动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338亿元增至2023年的1277亿元,服务户数增长20倍,形成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
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传统金融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物理服务网络方面,虽然全市乡镇机构覆盖率达100%,但偏远山区行政村仍存在服务盲区。受限于业务系统功能与运营成本,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服务半径拓展不足,部分山区农户需往返30公里办理基础金融业务。在服务创新层面,现有信贷产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存在错配:家庭农场普遍需要3—5年期的中长期贷款,但金融机构仍以1年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合作社融资需求呈现小额高频特征,但标准化信贷产品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这种供需结构性矛盾制约了金融服务效能提升。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亟待突破瓶颈。农户信用意识与现代金融要求存在差距,部分地区仍存在重贷轻还现象,征信记录缺失导致违约成本较低。更为突出的是,涉农信用信息整合面临体制性障碍: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尚未完全打通,金融机构难以获取农户资产、经营等全景数据;已建成的农村信用信息平台仅覆盖60%的行政村,且数据更新周期长达3个月,难以支撑动态信用评估。这种信息不对称既增加了金融机构风控成本,也制约了信用贷款的推广应用。
抵押担保机制成为发展瓶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导致抵押物范围受限,虽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已开展多年,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率不足70%,流转交易市场建设缓慢,金融机构处置抵押物面临法律障碍。政策执行层面也存在衔接问题:土地经营权抵押登记需多部门审批,流程耗时长达20个工作日;抵押评估标准不统一,同类型资产在不同县域估值差异达30%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抵押贷款规模占比仅12%,与农村资产总量严重不匹配。
金融科技赋能仍处初级阶段。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30%的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不足,智能终端普及率低于城市35个百分点,制约了移动支付、线上信贷等数字化服务的推广。金融机构自身科技应用也存在短板,80%的涉农贷款仍依赖人工尽调,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尚未普及;风控模型主要基于财务数据,缺乏对农业生产周期、气候风险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能力。这种技术应用滞后既降低了服务效率,也限制了金融产品创新空间。
农村金融服务提升路径
构建多层次服务网络,优化金融供给结构。针对物理网点覆盖不足问题,首先实施金融服务下沉工程,在偏远山区增设流动服务车与智能柜员机,推广“金融服务便利店”模式;其次引导村镇银行与电商平台合作,借助物流节点延伸服务半径。在产品创新方面,建立需求响应机制,针对家庭农场研发“成长贷”产品(3—5年期,利率较基准下浮10%),为合作社定制循环信用额度,实现贷款随借随还。同时,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乡村振兴事业部,配置专项信贷额度,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此外,探索“金融+产业”融合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金融支持,形成“线下网点补位+线上渠道延伸+产业场景嵌入”的立体化服务格局。
构建现代化信用体系,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实施“信用乡村建设三年行动”。首先建立农户信用积分制度,将土地流转、电商销售等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其次推广“信用+保险”模式,对信用户给予保费优惠。在此基础上,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数据,实现农户资产负债、经营状况等300余项指标动态更新。同时,开展信用村创建活动,对评定为AAA级的村庄给予信贷规模倾斜,对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更重要的是,试点“区块链+信用技术”,运用智能合约实现信贷资金闭环管理,降低违约风险。通过信用体系建设,力争到2026年将农户信用贷款占比提升至35%以上,形成数据采集—信用评价—信贷支持的良性循环。
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完善抵押担保机制。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扩面增效。首先完成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全覆盖,建立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发线上抵押登记系统,将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其次创新“抵押+担保”组合模式,由政策性担保公司提供50%风险缓释,金融机构给予利率优惠。同时,设立农村产权收储处置中心,探索抵押物预处置机制,允许金融机构通过出租、托管等方式盘活资产。此外,推广农业设施抵押保险,将大棚、农机具等纳入保险范围,降低处置变现风险。通过系列改革,目标将抵押贷款规模占比提升至25%,释放农村资产价值,形成确权—抵押—处置的完整链条。
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实施“数字金融村村通”工程。首先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建设100个智慧金融示范村。其次推广“手机银行+农业APP融合”服务,集成贷款申请、补贴查询等20项功能,开展金融夜校培训计划,提升农户数字素养。同时,引导金融机构运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作物长势,开发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建立农业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土壤墒情、市场价格等数据,实现信贷风险动态预警。在此基础上,试点“供应链金融+物联网”模式,在粮食主产区部署智能仓储设备,基于库存数据发放动产质押贷款。通过科技赋能,力争到2027年将涉农贷款线上化率提升至60%以上,构建“数字基建—场景应用-风险管控”的智能金融生态。
德州市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现状反映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共性问题与发展潜力。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化不仅需要政策引导与资源倾斜,更需通过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实现质的飞跃。未来,应以农户需求为导向,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化农村产权改革,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生态。同时,注重信用文化建设与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确保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只有坚持创新驱动与普惠共享并重,才能真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