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调查研究】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

发布:2025/07/05 22:23  作者:吴勘 谢思诗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7月  阅读量:

[摘要]  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能够有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构建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是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协同推进,才能实现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目标,为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评价及素养提升研究”(编号:2023ZJY1488)

[作者单位]  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推动该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还能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为绿色富民产业提供智力支持与创新动力,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西南民族地区涵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多个省市的部分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广袤的森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水能资源等。例如,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优势显著,为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生态旅游等提供了基础;贵州的茶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全国茶叶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四川部分民族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储量大。此外,该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增添了独特魅力。

现有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生态农业模式,以绿色种植、养殖为主,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如云南的有机咖啡种植、贵州的生态猪养殖等,通过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生态旅游模式,开发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如四川九寨沟、贵州千户苗寨等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三是绿色工业模式,在一些地区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产业,以及对传统工业进行绿色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部分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市场知名度逐渐提高,市场份额稳步增长。例如,云南普洱茶、贵州茅台等品牌在国内外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同时,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面临的挑战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而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以农业产业为例,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传统方式仍占较大比重,高效、精准农业技术应用较少。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旅游产业中,智慧旅游建设相对滞后,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化的需求。

产业融合度不够。绿色富民产业的发展需要多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然而,西南民族地区各产业之间融合程度较低,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例如,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融合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旅游价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业种植、养殖环节衔接不紧密,导致产业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制约了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西南民族地区部分偏远山区交通不便,道路等级低,物流成本高,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与销售,也限制了游客的流动。此外,通信网络覆盖不足,信息传递不畅,使得企业获取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难度加大,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绿色富民产业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但西南民族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资源开发强度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例如,一些地区在开发矿产资源、发展旅游等产业过程中,存在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现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具备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为绿色富民产业带来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例如,农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可以研发推广高效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工业领域的人才能够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旅游产业中,创新型人才可以开发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与营销模式,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通过科技创新,能够有效解决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与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整合资源,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懂农业、旅游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可以策划开发出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在产业融合过程中,人才还能够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优化产业发展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绿色富民产业进行合理规划与有效管理。他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战略,避免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管理人才能够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够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沟通与合作,为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与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能力。绿色富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具备生态环保知识与意识的人才,能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措施,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旅游开发中,规划合理的旅游线路,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通过人才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能够提高产业从业者的生态环保意识,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进。

人才支撑存在的问题

经济水平落后,人才总量不足。西南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就业机会有限,薪资待遇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绿色富民产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例如,在生态农业领域,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技研发人才短缺,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难以在基层得到有效推广应用。旅游产业中,高素质的导游、旅游规划与管理人才匮乏,制约了旅游服务质量与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人才结构不合理,复合型人才稀缺。从人才层次结构来看,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高层次人才、领军型人才稀缺,中初级人才占比较大。以绿色工业为例,缺乏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创新人才,难以推动产业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从专业结构来看,传统产业领域人才相对较多,而新兴产业、交叉学科领域人才严重不足。例如,在数字农业、生态产品电商等领域,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

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师欠缺。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难以满足当地绿色富民产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缺乏对绿色富民产业相关领域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难以提供全面、深入的教学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多地依赖理论知识,难以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待遇缺乏竞争力。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绩效考核与激励措施不完善,对人才的创新成果奖励不足,导致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评价标准单一、重学历轻能力等问题,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与职业发展。

对策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应设立绿色富民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信贷支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例如,在生态农业领域,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三是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绿色科技企业入驻西南民族地区,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大对本地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条。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引导企业打破产业界限,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例如,打造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产品加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二是培育融合型产业业态。鼓励发展新兴业态,如农村电商、智慧旅游、生态金融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例如,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旅游营销模式。三是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加强各产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入股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条件。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西南民族地区交通建设的投入,提高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与通达能力。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例如,加快农村公路 “村村通” 工程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二是通信网络建设。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与信号质量。推动5G网络、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绿色富民产业中的应用,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例如,在旅游景区建设智慧导览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三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力度,保障产业发展的用水、用电需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 。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生态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地区给予合理补偿,调动地方政府和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二是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在绿色富民产业发展过程中,推广绿色种植、养殖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工业领域,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旅游产业中,倡导绿色旅游理念,推广绿色旅游产品与服务,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力度,开展植树造林、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为绿色富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完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提升能力素养。一是定制化分层分类培训。针对西南民族地区绿色富民产业创新创业教师的需求,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水平等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例如,对于新入职教师,侧重于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重点开展绿色富民产业前沿知识和创业指导能力的提升培训。二是建立合作项目机制。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展绿色富民产业创新创业项目,让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升能力和素养。例如,共同开展生态农业创新技术研发项目、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项目等。三是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搭建西南民族地区内部的教师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绿色富民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建立与发达地区高校、企业的跨区域合作平台。通过选派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引进发达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方式,提升西南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一是完善薪酬激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人才的业绩、能力和贡献确定薪酬水平。提高薪酬待遇的竞争力,对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高额奖励,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吸引人才流入西南民族地区。二是建立多元化激励方式。除薪酬激励外,还应采取股权激励、项目分红、荣誉表彰等多元化激励方式。对优秀人才给予股权激励,使其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与忠诚度。设立产业发展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奖项,对表现优秀的人才进行表彰,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与荣誉感。三是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评价标准。注重对人才实际工作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对产业发展贡献的评价,为人才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