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近年来,自贡市贡井区深入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以自贡航空产业园为主体,致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服务业和城乡一体为两翼,着力推动产城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城乡建设向美而行,低空经济全链突进,特色消费联动冲刺。统计显示,2024年贡井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居自贡市四区两县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6%、7%。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一个生机盎然、宜居宜业的活力贡井,正迈开大步,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加速竞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贡井新篇章。
贡井区城市图 贡井区发改局供图
低空经济全链突进
贡井区扛起“高标准建设自贡航空产业园、打造产城融合发展新高地”历史使命,集全区之力推动自贡航空产业园加快发展。目前,以低空制造为主、场景飞行和服务保障为翼的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正加快形成。
初夏,自贡航空产业园区内,凤鸣通用机场与相邻而建的兰田机场如同并蒂之花,“双机场、双跑道”已然成为低空经济腾飞的“双引擎”。凭借双跑道、双机场、龙头企业、监管服务等四方面优势,自贡航空产业园形成了省级无人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四川省低空经济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
“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空域条件非常好,这是川内其他地区目前无法复制和超越的。”自贡航空产业园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获批的“川协5号”试点空域是全省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空域,此外,还拥有大型无人机试飞空域,形成了双空域格局。
机场内整齐划一停放着数架飞机 廖志全 摄
在现代航空“一域难求”的背景下,贡井区不动声色坐拥高度2400米以下、面积1606平方公里的“川协5号”协同管理改革空域和高度13000米以下、面积11000平方公里的无人机试飞空域两个空域,其优势已然一骑绝尘。该工作人员说,现在发展航空产业和低空经济的地区虽然很多,但大多面临飞机飞不上去的难题,而贡井区凭借独有的空域优势,吸引了许多有分量的龙头企业落地,形成了无人机及通航产业集群。
双机场则是贡井区的另一优势。跑道长1200米的A1类凤鸣通用机场和跑道长2500米的B类兰田机场,是目前国内综合保障条件最好的通用机场之一,导航台等配套设施完备,空中管制、气象情报等专业人才齐全,累计保障安全飞行作业23万架次、13万小时,年均飞行作业量居全国前列,能保障各类通用航空器和无人机起降试飞需求。
在此基础上,贡井区引进中航无人机、腾凤科技、电科特飞、航翊科技、通航国际等13家无人机及通航整机制造企业,带动并聚集中飞院、广联航空等链上院企60余户,形成无人机及通用飞机整机制造、复合材料机体制造、航空标准件制造、飞行教育、维修培训、航空服务保障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在通航整机制造的引领下,“低空+”应用拓展催生出新业态。
写满研发人员和设计人员签名的沃兰特eVTOL试验机 周淼葭 摄
湛蓝的天空中,一架红白涂装的训练机由远及近,完成任务后返航降落在凤鸣机场。机场一旁的自贡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中心幕墙的监视终端上,清晰地标记着各架次飞机的位置与起落情况,包括这架刚刚返航的训练机。
“融合飞行是我们的一大创新,实现了有人机无人机同场融合运行的新突破。”自贡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中心的机场管制员孔蕴韬说。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联合建立的全国首个“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项目研究室”等平台,服务中心致力于探索分层次高效利用空域资源、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等前沿性课题,在2024年4月正式上线了全国首例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程序。
记者在川南(自贡)飞行服务站了解到,该程序融合了有人机无人机进离场程序、冲突解决程序等多个要素,能有效满足小型旋翼机、大型无人机、飞行训练、通航飞行等多种任务的同场高效飞行需求,本场空域使用效率提升40%,为全国低空空域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自贡经验”。
自贡低空运行管理服务中心的终端显示幕墙 周淼葭 摄
作为全省低空经济产业链主要承载地之一,贡井区涉及无人机整机制造、无人机反制、低空管控设备制造、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领域,初步构建起高中低空、大中小型全谱系产业发展格局,大型无人机年产达400架,本地配套率超50%。另外,2024年共保障38家单位(有人机16家、无人机22家)常态化开展飞行任务,全年共保障科研试飞、航拍航摄、出厂试飞、飞行培训、体验飞行、应急救援、飞行表演、航空大赛、短途运输等飞行4.8万余架次、2.5万余小时,分别同比增加5.4%、8.8%,安全运营水平、服务保障飞行架次和飞行小时数居全国前列。
贡井低空经济发展的另一翼,则重新定义了城市空中交通。
在自贡航空产业园一隅的挑高设计厂房内,一架机身长9.5米,翼展达16米的航空器机身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名字,深灰色的金属光泽散发着冷峻而精致的工业美感。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飞机或直升机,而是一件融合了尖端空气动力学与电力驱动技术的前沿科技试验机。
“这些名字都是我们研发人员和设计人员的签名,这架试验机从2023年8月到现在一共飞行了200多次,每一次的试飞都会验证出许多的问题,所以它的机身、机翼上有许多的缝缝补补。如今,它已成功完成了使命。”四川沃兰特商用飞机有限公司自贡基地负责人满怀深情地说。今年5月23日,首架“自贡造”沃兰特VE25-100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原型机正式下线。
位于贡井区的自贡航空产业园 廖志全 摄
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全电推进系统的6座级eVTOL,VE25-100试验机以2.5吨最大起飞重量、235公里/小时巡航速度、400公里航程等参数,重新定义了城市空中交通的可能性,让天空之城不再是梦想。其采用复合翼构型,能实现垂直起降与空中转换飞机的丝滑切换,噪声水平较传统直升机降低60%,完美平衡性能与环保需求。城市出行仅是eVTOL的应用场景之一,张小均坦言,该机型在今后还将广泛应用于商用客运、应急救援、低空观光、货运物流等多元需求领域。
四川沃兰特商用飞机有限公司选址自贡航空产业园,除了其独有的空域优势外,自贡市和贡井区的专项政策也给企业带来极大支持,从用地支持、研发补贴到销售奖励,全链条的扶持让沃兰特拥有极大信心。2023年11月,自贡市人民政府举全市之力引进了沃兰特eVTOL 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总体占地100亩,总投资规模20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交付飞机300架,年产值约75亿元。公司目前已拥有研发、制造及办公厂房5000多平方米,已获批专利15余项。该基地负责人认为,自贡的空域开放度和政策响应速度为eVTOL商业化提供了非常理想的试验田。
从基础设施硬支撑到创新生态软实力,从龙头企业引领到产业链协同共进,贡井区正以航空产业为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天空答卷”。未来,随着沃兰特eVTOL量产、低空场景持续拓展、管理服务模式迭代,这座“低空之城”必将自由翱翔,为中国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贡献自贡智慧与自贡方案。
旧城改造向美而行
川南腹地,自贡市贡井区一直在“新旧”“进退”“取舍”之间探路转型发展。近年来,贡井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锚定城市更新,在12.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文脉传承的新篇章。在重塑城市物理空间的同时,还升腾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一座延续千年文脉的品质之城,正加速崛起。
贡井城区
作为贡井老城区的交通动脉,青杠林路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这条始建于1998年的道路,曾因车行道狭窄、人行道破损、停车位混乱等问题饱受诟病。而贡井实施的“微更新”让老旧街道变身为最美街区。
《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一行来到青杠林路时,正是五月初夏的上午,阳光倾洒在被修剪过的梧桐树上,明亮而温暖。道路两旁,还有建筑工人在进行最后的改造收尾工作。很难想象这条道路以前的阴郁,疯长的枝叶不仅完全笼罩住狭窄的人行道,两边矗立的居民楼窗户也被茂盛的树木遮挡,导致家里厅堂无采光,需要长时间开灯照明。如今的青杠林路,街道还是那条街道,居民楼也依然是那些居民楼,但却敞亮洁净了不少。
“我们取消了全部人行道停车位,对9米宽的车行道进行黑化处理,两侧8米宽的人行道重新铺设透水砖,并增设无障碍设施。”贡井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王洪告诉记者,老街以及附近几个社区的改造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支持,叫好声不断。
西城湿地公园一隅 周淼葭 摄
老城改造不仅在乎实用,更嵌入了“美”。贡井区以“微更新”理念重塑老城,行道树池嵌入文化地雕,沿街商铺招牌统一风格,曾经杂乱的街道变身成“一步一景”的线性公园。王洪说,改造的背后,是“居民—社区—施工方”三方协商机制的合理应用,以此提升配套、完善设施、增强互动、促进社交、梳理流线、丰富界面,使之能创建一个功能完善、传承历史文脉的街道意境。
主干道一侧的广厦苑老旧小区也是此次改造的重点。该小区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地形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小区内部高差较大,挡墙较多,建筑外立面陈旧,排水管外露,绿化带被占用严重,植物缺少养护打理,长势杂乱,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强弱电存在安全隐患。
“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也十分重视适老化。”王洪补充介绍,该改造项目有效利用了老旧小区改造资金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办事。同时,打通小区道路环网,确保小区道路平整、设施完备;充分尊重老年人意愿,增加健身器材和增加小区绿化花园,确保老年人可游可憩。最重要的是,结合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政策和需求,因地制宜在小区加装了4部电梯,有效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不便的问题,获得了居民的普遍好评。
建筑工人在青杠林路进行最后的改造收尾工作 周淼葭 摄
打造宜居宜业品质新城,建造城市绿肺是必然。
在贡井区东南部,西城湿地公园的湖面倒映着垂柳与水杉,紫色的小花盛开在绿色坡地上,市民沿着环湖步道散步。这个占地3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10年前还只是城市边缘的普通地块,如今湖岸蜿蜒曲折,水生植物错落有致。
贡井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园林师戴鹭介绍,为提升公园品质,给市民提供更多休闲空间,贡井区于2023年开始对西城湿地公园分为两期实施提升改造和新建。《当代县域经济》记者一行所看到的西城湿地公园,已经是完工后的景象,入口广场、阳光草坪、动感半球场、童趣天地、滨水广场、休闲长廊、球场、环山步道等功能场地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按照‘一带、三区、四轴’规划,将富荣产城融合发展带与湿地公园有机串联。”戴鹭说。西城湿地公园北接旭水河,南邻新华水库,目前已与智慧康养区、特色商贸区形成了“15分钟生活圈”,呈现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新图景。
可以说,湿地公园的绿色价值正转化为发展红利。贡井区在打造“湿地+文旅”产业链上创意不断,环湖步道串联起盐运文化长廊、非遗体验工坊等节点,让市民与游客在观景中感受千年盐都的历史脉动;智慧农业示范区引入生态种植、稻渔共生模式,生产的“湿地稻米”“生态鲫鱼”成为市场热销的绿色品牌;湿地科普馆运用AR技术模拟候鸟迁徙,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这种“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金山银山,同时融入城市生活,激活了新动能。
改造后的青杠林路 周淼葭 摄
青杠林路的焕新、广厦苑的蜕变、西城湿地公园的兴盛,正是贡井区系统推进城市更新的缩影。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西城,贡井区城市更新已成体系加速推进。
贡井区将城市更新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职办公室统筹推进。在顶层设计上,构建“1+1+X”规划体系,即完成城市体检评估、编制城市更新建设规划、制定重要更新单元实施方案,形成覆盖全域的“路线图”。针对老城空间重构,提出“历史与现代结合、文化与创新碰撞”的核心理念,明确古色盐香、功能完善、生态宜居、低碳环保的定位,力争用5—8年时间打造最自贡、最具历史韵味和时尚精神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这背后,贡井区秉持的是“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理念,更有一套创新治理体系的支撑,使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改造路径。在机制创新层面,贡井区构建起1个区级指挥部统筹、2个专业平台支撑、5大民生工程协同、N个社区微项目联动的“125N”治理体系,通过“居民提案—社区协商—政府实施”的闭环机制,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在文化传承层面,逐步完成历史建筑修缮,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打造文旅走廊。
如今的贡井区,老城改造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这座城市正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政策支撑为保障,走出一条具有贡井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为川南地区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贡井样本”。
特色消费联动冲刺
2024年,贡井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1.1%,较2020年提升4.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7.32亿元,同比增长6%。2025年一季度,贡井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30亿元、增速6.9%,列全市第三位。
今年5月,《自贡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提质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贡井区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点任务。
“我们重点抓了三件事:传统商贸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创新发展。”贡井区商务局局长杨轶介绍。统计数据显示,2021—2024年,贡井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超2亿元用于服务业发展,其中:发放消费券及产业补贴0.8亿元,建设电商产业园等基础设施1.2亿元,培育市场主体专项资金0.3亿元。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成效显著:全区规上服务业企业、限上商贸单位从2020年的130户增至228户,外贸实绩企业新增18户。
“谭八爷”生产线上新鲜出锅的冷吃兔
贡井,特色消费产业,“谭八爷”是代表。
从籍籍无名的家庭小作坊到世界闻名的自贡食品“金字招牌”,谭八爷食品有限公司只用了10年。
“消费者需求在变,我们必须跑得更快。”创立于2015年的“谭八爷”品牌,凭借冷吃兔、冷吃牛肉等传统盐帮美食,迅速成为休闲零食领域的黑马。2018年,电商平台风头正盛,“谭八爷”果断转型,从微商转战各大电商平台,积极探索“电商+非遗”模式,创造了线上累计销售超5000万袋,复购率15%以上的“神话”。此外,“谭八爷”的原料采购覆盖贡井区及周边乡镇,每年消耗兔肉、牛肉超1000吨,直接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
“谭八爷”采用“自主研发+OEM”生产模式,其中90%产品为自主研发生产,近年来,“谭八爷”加大预制菜研发,与盒马鲜生、奥特乐等品牌合作,推出短保、无添加的新品系列。同时,线下渠道拓展至商超、餐饮门店及自营实体店,形成“线上爆款+线下体验”的立体网络。
2023年,“谭八爷”入围“四川省电商百强企业”,其直播电商团队通过抖音等平台日均带货超5万单。员工感慨:“以前只在工厂包装产品,现在我也成了直播间里的‘美食推荐官’,收入翻了一番。”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卖产品,更要让盐帮文化走出去,让自贡食品走向世界。”老谭总如是说。2022年,“谭八爷”冷吃兔传统制作技艺入选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与四川航空汉莎食品公司签约,首次进入航空餐食领域,实现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
“谭八爷”的成功,是本土文化与数字经济结合的典范。贡井区通过政策扶持、品牌推广,帮助企业将‘舌尖上的贡井’推向全国。此为贡井区还指导泰福大头菜通过HALAL清真认证,推动“贡井造”食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而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则必是新能源汽车。
自贡汽贸城航拍图
在川南汽贸产业园比亚迪4S店,前来试驾的顾客络绎不绝。这个占地4平方公里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在书写传统汽贸产业转型的新篇章。
入驻新能源汽车品牌60余个,占比85%;2024年限上新能源汽车零售额9.8亿元,同比增长56.5%;建成二手车交易市场2个,年交易量1.2万台……
“现在我们店每月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超四成。”园区比亚迪4S店销售经理指着展厅里的电动车型介绍。这一变化,得益于贡井区实施的“汽贸产业焕新工程”,2021年以来,贡井区累计投入0.4亿元开展汽车购车补贴、餐饮消费券发放,带动消费超10亿元。
园区还助力企业提升外贸业务能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指导新业汽车销售公司、新成汽车销售公司、泽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拓展国际市场,取得二手车出口资质,已实现二手车出口超750台,货值超1.2亿元。
杨轶表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特色、聚焦细分。”站在新的起点,贡井区正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蓝图,到202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力争达65%,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2个。一场以服务升级带动县域经济突围的生动实践正在续写新篇。(本刊记者 陈天航 周淼葭 罗梓毓 图片除署名外由自贡市贡井区发展改革局提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