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新都区,正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新兴制造基地为引擎加速崛起。作为成都市航空产业“一核一极多点”布局中的重要增长极,新都区依托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已构建起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航空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新都区不仅具备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还已探索形成“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航空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航发集团的重要承载区域和生产基地,拥有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等龙头单位和上百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形成了“飞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民用大飞机”的航空产业集群。目前,新都区航空产业已形成52个配套项目集群,33家重点企业全面投产,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大关。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 新都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供图
落址新都的前瞻谋划
湛蓝晴空下,一座银灰色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结合的中心大楼顶上矗立着醒目的蓝色LOGO,外墙镶嵌的LED屏滚动播放着“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一座大型的现代化高端制造企业呈现在《当代县域经济》记者眼前。这就是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工业区新工大道上的成都裕鸢航空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鸢航空”)。
挑高设计的生产厂房内,一排排数控加工中心整齐列阵,一座座钢铁巨兽般的精密加工设备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稳健运行,地面铺设着抗静电环氧树脂涂层,银灰色设备外壳在冷色调LED照明下泛着科技感十足的金属光泽。这些来自德国、奥地利以及国内的最先进设备的背后,是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在高效运转。
“我们主要从事航空零部件加工制造业务,产品包括飞机零部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同时也从事燃气轮机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业务。”裕鸢航空总经理周继德告诉记者,企业从2002年成立到现在虽然已有20余年,但真正布局涉足航空产业是从2017才开始的。短短8年,裕鸢航空已经成长为一个取得76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5项),并拥有近500名员工的成熟企业。
裕鸢航空落户新都区的时间,远远早于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在新都区动工建设的2019年,可见,裕鸢航空掌舵人的前瞻眼光。周继德说,当时选择新都区,更多的是因为地域优势,聚集在周围的许多研发机构都是裕鸢航空的潜在客群。类似裕鸢这样的航空产业企业的集聚,也是促成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于2019年落地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因素之一,该园区已于2023年全功能运营。
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和技术积累,裕鸢航空已形成了自身的核心技术体系,与航空工业、中国航发旗下的多家厂(所)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周继德说,航空产业园成立之后,对裕鸢航空也有积极影响,兼之新都区良好的营商环境,也让企业备感轻松。今后,裕鸢航空将进一步拓展新的业务板块,致力于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拥有完整制造功能与技术体系、技术水平领先的航空零部件与“两机”单元体智能制造企业。
航空社区综合体 新都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供图
技术创新是立身之本
与裕鸢航空的“大而精”不同,成都长之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之琳”)选择在航空紧固件、管路连接系统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企业,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迅速成长为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内的新锐力量。
成立于2005年的大连长之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长之琳的母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航空零部件研发制造的民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9年6月,根据战略布局,大连长之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管路业务部门整体剥离出来成立了子公司——成都长之琳航空制造有限公司。长之琳落户新都区后,在航空航天管路系统、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研发和制造上取得成绩,其产品广泛应用于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下属各大主机厂(所)。
当记者来到长之琳的现代化厂房时已近中午,生产设备、工程师和产业工人都处在高效的运转状态中。传统的导管加工方式多以实样比对后通过工装和人工的方式弯曲成形,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程度不高,产品加工精度低,重复制造性差。长之琳总经理助理李乔梁告诉记者:“针对传统方式,我们采用了数字管形拟合技术,98%以上管路均采用三维数模弯曲,让产品一致性好,可追溯性强,生产效率高。”
技术创新成为长之琳航空的立身之本。目前,长之琳参与了6项省部级课题项目,自主研发的高压钛合金无扩口管路连接技术已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实现产业化。除此之外,核心工装自制、工艺软件自主开发,大幅提高了飞机管路的连接强度,实现飞机液压管路系统综合减重40%,满足我国航空飞机、运载火箭、航天器的轻量化、长寿命、高可靠的迫切需求,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攻克了“卡脖子”技术难题。如今,长之琳已建成国内一流的数字化管路生产线,具备年产30万件组合导管的能力。
航空产业园实景 新都区经济和信息化局供图
构建完整航空产业链
裕鸢航空与长之琳的成长,印证了企业通过专业化、精细化融入产业链的路径。当前,新都区依托“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以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等龙头企业为核心,构建起涵盖航空大部件、航空发动机、民用大飞机的完整产业链。
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过程。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于2019年开始在四川成都新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新都高新区”)动工建设,2023年全功能运营。仅仅4年时间便实现了航空产业“百亿级”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航空产业版图中的一颗耀眼新星。
在专访新都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航空产业链规划建设总监万晖时,他告诉记者,这座总投资超290亿元、总规划建设面积3600亩的现代化园区,包括航空大部件产业园、航空发动机产业园以及民用大飞机产业园,其中一期规划建设200亩,刷新了新都速度,实现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投产。
其中,航空大部件产业园聚焦“专业化、柔性化、数字化”升级,规划布局柔性机加、智能钣金、数字化装配、航空工艺装备专业化生产“四基地”;并配套世界一流、高效环保的热表处理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品交付中心、智能物料中心“四中心”,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
航空发动机产业园则在深化“链主聚链属、主链拓辅链”的建圈强链模式下,探索实施“厂所联动、科资联动、企地联动”“国有企业建厂、委托成发经营、产品定向采购”等产业发展创新模式,推进新都区航空发动机产业起势腾飞。万晖介绍,新都区是国内少有的同时具备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发和制造的地区,以中国航发涡轮院、中国航发成发为龙头,形成了集航空发动机整机研发制造和航空材料、燃烧室、机匣、叶片等配套领域为一体的产业链,在未来将大有作为。
民用大飞机产业园也已建成投产,首台C919机头在园区下线,实现了国产大飞机机头新都造,同时以C919机头批产上速率为契机,积极构建本地化具备行业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集群,牵引相关链属企业加速落户,现已签约落户13家成飞民机配套供应商。
新都区航空产业已初具规模,正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蓄势腾飞。未来,随着国产大飞机规模化交付和低空经济崛起,新都区有望在航空发动机、工业母机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为成都航空产业腾飞注入新动能。
工程师正在裕鸢航空生产厂房内操作设备 周淼葭摄
(本刊记者 吴至明 周淼葭)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