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调查研究】绿色生产力发展路径与效能

发布:2025/07/05 22:17  作者:吴梦莲 田云刚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7月  阅读量:

[摘要]新时代,中国通过构建绿色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推进机制的实践路径,提升生态经济效能。在结构布局上,采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重构产业基础,运用新材料技术突破资源约束,建设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生态安全,利用数智技术优化要素配置,形成立体化绿色生产力体系。在推进机制上,建立“顶层设计—政策协同—市场手段”的三位一体推进措施,统筹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构建制度保障网络,形成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经济效能上,显著提升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推动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生态层面的共同富裕。中国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方案,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和复制的创新样本。

[关键词]  绿色生产力;生态经济;绿色发展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精准定位了绿色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角色,阐明了发展绿色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在新时代,中国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从根本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由全球绿色转型的参与者转变为引领者。为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剖析中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路径与效能,总结中国生态治理的成就与经验,进而明确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价值与世界普适意义。

新时代中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结构布局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形成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重要任务是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我国传统产业的能源供给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其中化石能源在能源供给中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中的煤炭和石油都面临资源枯竭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产业链绿色转型,致力于打造一个环境友好、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体系。中国大力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光伏、风电产业高速发展,使得中国逐步减少对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风电产业为例,2024年,中国在陆上和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二,彰显了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在风力涡轮机的装机成本上实现了“里程碑式的飞跃”,成本大幅降低,仅为美国同类产品成本的五分之一,这体现了中国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以及规模化生产上的卓越能力。而在绿色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据核心地位。高效的锂电储能让不稳定的清洁能源能稳定供应,智能电网实现能源精准调配,降低传输损耗。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体系,为绿色生产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材料技术形成绿色生产力。新材料技术突破了传统材料的环境约束与性能瓶颈,系统性重构绿色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工业和信息化部“十四五”新材料专项规划明确将绿色合成工艺、再生利用技术列为攻关重点,其效能释放需进一步强化标准认证体系与跨产业耦合应用。碳纤维地铁首次实现了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地铁车辆的主要承重结构上的商业化实践,是载运工具运用新材料的“里程碑”。碳纤维地铁列车具有绿色化、轻量化等诸多优势,突破了使用传统金属材料的列车降低自重困难的瓶颈。此外,高强度、轻量化、耐腐蚀的碳纤维材料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行业广泛应用,降低机器运行中的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培育轨道装备绿色生产力赋能。

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绿色生产力。农业绿色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呈现,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和数字创新,告别传统农业那种高投入、高能耗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引领农业以“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清洁化。在防风治沙、治水扩绿、发展光伏农业等涉农领域的生态治理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生产力的核心路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优化农业用地、用水、用电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药、农膜、化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运用,减少农业污染物。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标准农田建设赋能农业强国。

数智技术形成绿色生产力。数智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以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特点重塑生产力形态,为绿色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其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污染精准治理及可持续发展,成为绿色生产力中重要的技术基础。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促进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高效并网消纳。智能算法还能实时监测能源消耗,实现动态调控,促进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借助大数据分析,企业能够精准掌握能源消耗的实时数据,进而发现能源浪费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节能策略。此外,智能农业减少农药使用,制造业智能化降低废品率,服务业智慧化优化资源配置,均体现了绿色普惠性。数智技术与绿色生产力结合,通过优化流程、减少能耗和资源浪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低碳循环经济模式。

新时代中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推进机制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引领当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南。“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鲜明底色,发展绿色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变革性意义的实践方式。在新时代,发展绿色生产力通过顶层设计、政策协同与市场手段的体系化推进得以贯彻落实。

新时代我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顶层设计。新时代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是对资源消耗多、污染程度高的传统生产力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发展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生产力。马克思早在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就敏锐地察觉到,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却并未相应提升。这源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也源于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掠夺自然资源,把大自然作为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需要通过发展绿色生产力,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中国开展了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顶层设计,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表述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而且在实践上坚持统筹科技创新与实际运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以及大气和土壤的一体化治理,坚持统筹城市与乡村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统筹国内与国际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坚持统筹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积极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新时代我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政策协同。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推动发展绿色生产力,关键在于运用系统思维,确保各领域的统筹规划与协同并进,将绿色生产力理念贯穿于政策体系的各个层面与环节之中。202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革新以及生活方式转变等多个维度出发,实现横向政策体系的精细化建构,全面系统地推进绿色发展进程。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意见》强调要着力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并整顿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通过引入高效、环保及低碳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推动这些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优化并提升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积极促进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加速绿色能源转型与普及。为更好发挥政府作为“有形之手”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制定、立法保障等手段,激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绿色转型,推动市场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时代我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市场手段。在推动发展绿色生产力的进程中,市场作为“无形之手”的重要作用同样不能忽视。企业是绿色发展市场机制的核心参与者,也是绿色发展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利用市场手段促进企业发展绿色生产力,首先要充分利用市场需求的杠杆效应,促使企业主动转向绿色发展路径。企业因其固有的趋利本性,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因此,要促进企业发展绿色生产力,关键在于要充分利用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消费者的购买偏好和需求变化,引导企业向着低碳、环保、绿色的生产模式转型。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力作为核心能源,不仅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而且大大减少了燃油费用。消费者日益倾向于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日常通勤的首选工具。这一趋势明显增强了车企研发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其次要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借助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金融工具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活动。资金是驱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活动的最直接经济因素。以绿色信贷为例,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差异化信贷政策,对致力于研发生态友好产品的企业提供贷款优惠条件,为企业解决资金难题,从而提高企业进行绿色创新的积极性。

新时代中国发展绿色生产力的经济效能

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我国到203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这三大领域的发展成就,集中体现了现阶段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欧美传统汽车制造强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由于战略失策,将科技创新的投资集中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与创新上,错过了纯电动汽车的发展窗口。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起步晚,但得益于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而迅速崛起,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走出国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表现亮眼,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行业名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的电动汽车以其前沿的高新技术、稳定的质量保证、优质的服务逐步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制造”的固有印象,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版图和发展方向。

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使得新能源有效替代了传统能源,加速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进程。首先,全球首辆碳纤维地铁在青岛投入使用,其轻量化设计显著降低了轨道交通领域的能耗,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绿色生产力树立典范,引领行业朝着更加节能环保的方向迈进。其次,在锂电池产业中,锂电池特别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升级,大大提高了能源转换效率,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电池的更换频率,开拓了绿色储能方式。再次,光伏产品,从产能的源头上减少了能量转换过程中温室气体等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使用极其清洁的方式,满足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最后,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度融合数智技术通过智能灌溉系统和精准施肥技术降低农业能耗,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保障粮食生产。绿色出行、绿色储能、绿色能源供给以及绿色生产,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清洁能源生态系统,实现了能源从源头到终端的清洁能源转换,助力打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打造宜居地球家园。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单一的人类利益视角,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出发点,确保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合理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传统发展模式秉持“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给地球带来了深重的创伤。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适宜栖居的地球家园,必须要保护我们的大地母亲。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中国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引领者,主动向各国共享生态治理的经验,推广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科技创新成果,成为对外绿色援助的榜样。中国积极寻求并践行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层面共同富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难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发展绿色生产力,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里所说的共同富裕不仅涵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也包含生态层面的共同富裕。在新时代,中国正在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使人们共同享有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清新空气以及环保健康的产品,实现生态层面的共同富裕。

总体来说,地球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挑战,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是世界各国应共同肩负的使命。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主动提出“双碳”目标,积极促进《巴黎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以实际行动诠释生态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的生态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人与自然和解的社会代表全人类的未来,中国构建绿色生产力的结构布局和推进机制的实践路径及其经济效能,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推广和可复制的创新样本与有效经验,也由此彰显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吴梦莲 田云刚)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