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典型案例】全域全时 会理旅游点亮烟火古城

发布:2025/07/05 22:28  作者:本刊记者 汪凯 周淼葭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7月  阅读量:

“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的会理市,是凉山州第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秀美的自然风光,赋予了会理发展文旅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2024年,会理成功入选“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和“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

当前,会理正围绕“北纬26°烟火古城”定位,坚持以文塑旅、文旅融合,以建设文旅强市为目标,以文旅品牌打造为重要抓手,以文旅项目建设为重要载体,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力建设州域经济文化副中心,加快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努力推动全域全时旅游。

 会理古城钟鼓楼夜景  付永鹏 摄.jpg

会理古城钟鼓楼夜景  付永鹏

活着的古城焕发新生

晨光初照,会理古城凌霄楼的飞檐翘角在朝霞中勾勒出金边。这座始建于西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正以“活着的古城”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会理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提升项目已于今年5月下旬完工,正好迎来端午假期。”会理市文旅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端午节期间,古城的南北大街支起了1200余张长桌,万人药根宴如游龙蜿蜒。沙参、牛蒡根与土鸡慢炖的浓汤升腾热气,身着旗袍的巡游队伍穿行于飞檐翘角下,孩童额点雄黄,老人赠香囊祈福——这一延续三百年的端午民俗,如今已升格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拉动当地消费的黄金IP。

可见,古城历经岁月变迁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并不见一点“老气”,也并未因年岁古老而停滞不前。走在青石板路上,游客们会在科甲巷的明清老宅前停下脚步,通过扫描墙上的二维码,聆听关于马帮铃铛的历史故事;在绿陶非遗工坊里,年轻人围着电窑坐成一圈,观看传承人展示唐代贡品“松石绿釉”的烧制技艺;到了晚上,北门城楼被灯光照亮,烧烤摊上的铜火锅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古老的街巷充满了生活气息。

对于古城的保护开发,会理市一直坚持“最小干预、活态传承”原则,累计投入1.2亿元,完成165处历史建筑修缮。保护与开发并重已嵌入古城骨骼,比如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就采用了“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模式,引入专业商业运营公司统一管理。改造后的街区保留明清建筑风貌,同时植入特色餐饮、文创零售等现代业态。项目运营首年,商铺出租率达95%,日均客流量超8000人次。

人气爆棚的会理古城.jpg

人气爆棚的会理古城

政策引领旅游新格局

2024年,会理市全力以赴稳增长、兴产业,“三大强市”战略初见成效,成功入选“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和“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举办了端午药膳、冬季暖阳等系列文旅活动,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增长19.9%,实现旅游收入73.41亿元、增长20.1%。在更早之前,会理市于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荣誉来之不易,为此,会理市做出了不懈努力。近年来,编制《会理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会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印发《会理市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发展旅游首位产业的决定》等指导意见和《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文旅康养发展扶持补助办法》等扶持政策,积极构建起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目前,会理拥有国家级旅游资源12个,省级旅游资源23个,成功创建会理古城、会理会议纪念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张姑娘桥景区、流觞花园自驾游营地、绿陶文化产业园等国家3A级旅游景区10个。

立足2025年凉山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切实所需与会理文旅长远发展,会理市进一步加快了南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通皎路整治提升、重点文保建筑保护提升、非遗文化展示建设研讨梳理、和美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等6个项目建设进度,落实资金2.36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会理古城文化场景布置等10个市本级配套资金项目;以融资方式推动绿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6个项目资金筹措工作;多渠道争取会理会议纪念地景区功能提升等7个项目资金。

未来,会理市将进一步在植入多元业态、优化配套要素、拓宽宣传渠道等方面下功夫,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现代农业科技园3A级旅游景区.jpg

现代农业科技园3A级旅游景区

全域旅游书写深层内涵

从会理古城向四周延伸,全域旅游的触角正编织着立体化的体验网络。龙肘山万亩杜鹃花海在春日里翻涌如浪,仙人湖畔的星空露营基地让游客枕着银河入眠,张姑娘桥景区用石榴花海和稻田艺术绘就田园诗篇。

会理深谙“旅游+”的融合之道:40万亩石榴园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基地,也是农旅融合的体验基地,游客可以认养果树、参与采摘;就连高速公路服务区也化身为主题驿站,黑山羊全羊宴、熨斗粑等美食让旅途充满惊喜。

交通网络的完善更为全域旅游插上了翅膀。随着德会高速、宜攀高速的贯通,会理正式融入滇西旅游环线,进入昆明、西昌等周边城市两小时交通圈。然而,会理没有止步于“过境地”的定位,而是通过建设绿道系统将景区串珠成链:200公里旅游公路串联起古城、古镇、古村,骑行驿站每隔10公里便提供补给;通航机场的建成让低空旅游成为可能,游客可乘直升机俯瞰金沙江大峡谷的壮美;正在打造的“水上高速”——金沙江航运工程,未来将实现“千里金沙江一日还”的水陆联游新体验。

在全域旅游的版图中,会理始终将“人”作为核心要素。通过实施“新村民计划”,吸引艺术家、文创团队入驻传统村落,用现代创意激活古院落;开展“人人都是讲解员”培训,让小吃店老板、出租车司机都能讲述会理故事;建立旅游反哺机制,景区门票收入的10%用于周边村庄环境整治和产业扶持。

当晨曦中的晨练队伍与背包客在古城相遇,当放学孩童的嬉闹声与游客的惊叹声在巷弄交织,这座城市正展现出全域旅游最动人的模样——旅游不再是割裂的消费场景,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美好方式。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会理的全域旅游实践已超越简单的产业经济范畴。这座城市正在书写全域旅游的深层内涵:以旅游为媒,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未来的会理,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在全域旅游的探索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龙肘山百里杜鹃花海.jpg

龙肘山百里杜鹃花海

(本刊记者 汪凯 周淼葭 会理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