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7期

【谈发展】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

发布:2025/07/05 22:19  作者:杨莉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  阅读量: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不断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拓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收途径。

破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收困境

主体缺位:谁来发展集体经济?一是“领头羊”效应不足。部分村干部存在“懒政”思想,缺少主动经营和创新运营的意识和办法,导致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二是村民参与热情不高。调研发现,西南某省一个村249户家庭中没有参与过集体经济项目的高达73%,全村57%以上的村民对集体经济一知半解或根本就不了解,而村集体收入分红则为零。这导致多数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漠不关心,有的村民虽参与了集体经济,也没有进行过程管理。三是专业人才匮乏。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农民非农化就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或创业,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而留守乡村的老人、妇女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与意愿均不强。同时,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回农村,导致发展集体经济没人干、不会干、不愿干。

模式单一:怎样高质量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规模化程度弱。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目前多数村庄农业产业依然习惯“单打独斗”,不愿抱团发展。这种简单、粗放、分散的经营方式导致多数村集体难以集中经营土地,从而无法形成高质高效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村集体普遍采取以行政边界为限的单村发展模式,村与村之间难以突破土地、资金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整合。二是组织化程度低。调研发现,西南某县19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中80%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或董事长,由于村“两委”与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能职责不明晰,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完全按照法人企业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导致“一套班子难以同唱两台戏”。三是发展水平不高。在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多数村庄是通过农业产业或租赁集体资产获取收入,一二三产业链条短,产业化水平不高,更谈不上打造市场品牌。

机制滞后:如何规范运行?一是激励机制不健全。调研发现,一方面村干部的收入、表彰、任用等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没有挂钩,或者挂钩不紧密,缺乏适应市场经济的激励机制,导致多数村干部缺乏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也没有明显差距。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组织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加之管理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导致经营活动事中无监管、事后无复核的现象较多,资金使用和资产处置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目前,大部分村利益联结模式多为“集体经济组织+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产业大户”,在调动农民充分参与,建立健全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上尚显不足,导致发展集体经济缺乏内生动力。

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收路径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创新经营方式,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和监管机制。

以党组织为统领,强化主体建设,破解“谁来发展”难题。一是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打通选人用人渠道,突破行业、身份、地域限制,从退役军人、返乡创业能人、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发现人才,真正选拔和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群众口碑好,有奉献精神,能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同时加强村“两委”干部履职能力培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二是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和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农民将劳动力、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投资入股到村集体经济组织,让农民变股东。同时,围绕农民增收目标,积极开展农业技能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等培训,挖掘农民自身在农业生产管理、手工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并搭建“回乡创业”绿色通道,提供部分公益性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经济发展中。三是全方位构建优秀人才矩阵。通过“外引”“内育”“促联”等办法,搭建“乡土能人+返乡青年+高校智库”为一体的农村人才库,鼓励返乡创业大学生、网红、电商、农业科技人员等新农人投入集体经济发展,建设一支在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各有特长的人才队伍。

推动多元发展,全面激活动能,解决“怎样发展”问题。一是资源整合扩规模。整合政府的扶助资金,县乡统筹、多村协同,县级层面绘制“三区一带”,即升级北部文旅康养“优势区”、做优中部城乡融合“先行区”、赋能南部主导产业“核心区”、做强交通要道沿途“中轴线”,通过镇镇联合、村村抱团、强村带弱村,依托投资收益、自主经营、田园托管、统购统销4种经营模式,打造高标准、一体化的集体资产运营与监管数字化平台。二是“政经分离”优结构。建立健全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三会”内部组织架构,循序渐进推动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设工作,厘清两者的职能。村党组织主要把控发展方向和重点,经济组织主要负责日常运营。如四川高县庆岭镇引进“职业经理人”,三月的油菜花累计吸引游客约26.4万人次,拉动相关消费约2710万元,稳居全市最热乡村旅游点排行榜第一。三是全产业链提质效。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产业是基础和关键。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着力培育本村特色产业,在推动农产品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全链发展的基础上,深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发展民宿产业,布局采摘、花海、农家乐等新业态,形成农旅融合发展模式。

做优利益联结,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发展为了谁”目标。一是注重激励,优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完善村干部基本报酬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机制,激发村干部投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热情;另一方面,探索吸引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薪酬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可以从集体经济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集体经济管理人员工资,并实行绩效考核,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强化监督,提高运营效率。健全“村账镇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完善村集体经济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村集体公司设立监事会,鼓励有财务管理经验的党员兼任财务管理人员或监事,村党组织定期审计村集体经济运营情况,逐步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联结利益,形成命运共同体。设定土地股、设施股、劳务股、房屋股,以入股、联营等方式制定量化折股标准及分红比例,真正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按照通力协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探索“集体经济公司+龙头企业+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致富能人+村民”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最终实现产业壮大、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杨莉中共高县县委党校副校长)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ZTZX25YB14)]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