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指出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县域作为联结城乡的纽带和城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其发展质量关系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大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域产业集聚是重要驱动路径。产业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通过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在县域空间集中,壮大县域经济,从而为县域城镇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集聚与县域城镇化的逻辑关联
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相关产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集中分布现象,通过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和专业化分工等机制,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县域城镇化则是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县城及县域内小城镇集中的过程,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的表现。产业地理集中能够吸引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空间集聚。产业集聚通过资源的集中利用、技术的交流协作以及市场的协同共享,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产业集聚区通过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能够为县域创造许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需求。产业集聚通常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支持,交通物流、供水供电等会促使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覆盖范围和质量。从互动关系看,产业集聚与县域城镇化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产业集聚为城镇化提供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为产业集聚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县域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2010年前后的10年间我国县域城镇人口规模由2.89亿增加至3.49亿,平均每年增加600万人,县域城镇化率也达到48.2%,平均年增长1.35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虽然县域城镇化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空间分布看,东部沿海、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区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达700余个,部分区域城镇化率年均增幅达到1.5个百分点及以上;西南、西北地区县域城镇化率大部分在5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30%,年均增长率低于1.5个百分点。这种差异源于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等条件的影响,导致中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发展空间失衡。
实践证明,产业集聚是相对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模式,通过产业集聚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在县域空间的集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成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比如,福建省德化县通过引导陶瓷产业在城区周围集聚发展,目前拥有陶瓷企业4500多家,90%以上集聚在城区周围,从业人员超过10万,陶瓷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县城区常住人口从1978年不足1万增加到目前的26.8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8.8%。同样,河北省廊坊市通过打造永清云裳小镇、香河机器人小镇等特色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形成了“产城互动”的良好局面。
产业集聚驱动县域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虽然产业集聚对县域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短板问题。过去一段时期,各种要素资源向大城市加速集聚,加上户籍制度改革,县域人口流出和劳动力流失的情况较为普遍。统计显示,近10年全国有1240余个县级行政区存在人口流失现象,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县市常住人口减少了20%以上。特别是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常住人口规模近10年间分别减少约1252万和2862万人。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更好的居住环境、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县域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相较于东部发达县域,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县域产业基础薄弱,市政设施不足,教育医疗条件落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在农村子女随外出务工父母进入城市上学的情况下,教育资源的提升成为当前县域公共服务优化面临的主要难题。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364.68万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新增城镇人口的需求,就会影响县域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不同地理区位的城镇资源差异较为明显,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导致县域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集聚程度低。一些县域依赖传统产业或注重短期效益,对市场变化预判不足,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
产业集聚驱动县域城镇化发展路径
优化县域城镇空间布局。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县域的特点分类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方向。对于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其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县城。比如,成都周边的金堂县、崇州市通过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形成了特色制造业集群。对于专业功能县,支持其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比如,福建晋江的鞋服、福清的汽车玻璃、蕉城的锂电池等特色产业。对于农产品主产区县,则通过推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增强产业集聚吸引力。政府应优化人才引进制度,支持企业招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通过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向县域聚集。企业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培训、职位晋升和薪资上涨的机会。通过地、企、校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人才成长训练基地实践项目,建立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比如,福建德化县通过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创新性规划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出台限价房政策,让8万进城农民、5万县外务工人员“居者有其屋”。对公益性项目建议加强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符合条件的项目可以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予以支持。同时,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县域重点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县域产业链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议推进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空间利用效率,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比如,福建德化县近年在道路、管网、污水处理、公园等方面推进350多个市政项目建设,使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同时,要针对不同群体,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让进城群众买得起房、住得好房。从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社会治理等方面入手,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镇治理效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数字政务平台,简化行政流程,优化营商环境。
总的来讲,产业集聚通过要素集聚、就业创造、设施带动等渠道促进了县域城镇化进程。当前中国县域城镇化呈现稳定增长但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产业集聚在沿海发达地区县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推动产业集聚与县域城镇化良性互动,需要从分类引导产业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完善设施服务等方面发力。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产业集聚驱动县域城镇化发展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特征,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毋秋红 中共博爱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