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近年来,新业态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同时,也催生了众多新岗位,如快递配送、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电商直播等涉及约2亿灵活就业劳动者。新业态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拓展了灵活就业空间,是稳定就业的重要支撑。当前,宜宾市需着力破解灵活就业者福利保障缺失、就业收入不稳定等问题,进一步拓展灵活就业空间、提升灵活就业群体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从而盘活就业“蓄水池”,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
问题破解
管理不规范且权益难保障,岗位供给少且层次低。目前多数用工平台或者是短视频平台管理不够规范,从业者面临着遭恶意投诉被罚款、解雇、抄袭、维权难等问题。例如宜宾外卖骑手王某因拒绝为顾客带垃圾下楼遭顾客恶意投诉而被平台罚款;线上家装设计师林某的作品被人转载抄袭而得不到平台维权支持。同时,绝大多数新业态行业无明确用人单位,无法确定劳动关系主体,无法签订劳务合同,多为加盟众包模式,或者是通过平台提供的居间服务、信息服务获得劳务订单完成交易,无底薪保障,基本上停工就面临停薪。调研发现,近七成受访者表示更愿意选择居家办公、自由度高、劳动强度小、有“安全感”的灵活就业形态,但这类岗位供给少、专业技能要求高。从宜宾高县的情况来看,目前新业态多为外卖配送、网约车、快递行业、夜市摊贩,供灵活就业群体选择的岗位较少且质量不高。
岗位信息不通畅,职业前景信心不足。调研发现,近五成的受访者表示对新业态宣传不够,群众缺乏认知,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窄。从业者多数是老带新,或者自己通过社交平台获取岗位信息,导致多数求职者即使有从业意愿也找不到门路。同时,调查对象普遍面临职业歧视问题,部分从业人员表示出对新业态发展前景的担忧。此外,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宜宾市的新业态未形成规模效应,从业者基本是独自工作,同业交流协作少。近六成的受访者认为除快递、外卖、网约车几大行业外普遍活跃度较低,线上装修、创意策划、软件设计、在线教育、线上咨询行业缺乏消费群体。
社会制度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多数受访者表示,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及新业态从业人员需个人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尽管已出台相关政策,但仍存在手续复杂、缴费负担重、年限要求长、异地转移接续困难等问题。同时,公共就业服务提供的培训大多面向传统行业中的劳动者,就业政策性补贴也多针对传统行业用人单位,很少有针对新业态的技能培训,导致待业者难以投身新业态。值得关注的是,外卖配送行业主管部门由市场、网信、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合监管,快递行业则由邮政监管,网约车的运营归市场监管局管、出行归交通管、投诉归消协管,由于监管部门多、监管方式不同、职责交叉或空白,使新业态发展面临诸多阻碍。
增收对策
规范平台运行管理,促进就业扩容增量。一是从评价、监管、售后服务、申诉等多方面规范平台运行管理。要求平台企业完善并公开订单分配、抽成比例等规则,不得制定损害劳动者健康及安全的考核评价指标,严厉打击拖欠劳动报酬、恶意投诉等行为,保障新业态灵活就业群体按时足额获得劳动报酬。二是健全新业态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构建多元化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针对平台用工的劳动保障政策,明确平台与从业者之间的劳务关系,让用工平台或企业与从业者签订劳务合同,协商确定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等权益事项。三是出台专项政策,大力扶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线上咨询等适宜灵活就业的行业发展。由政府出面牵头引进相关平台或企业,促进行业扩容增量。及时开展调查登记,对有意向从事新业态的灵活就业群体建立实名制台账信息,针对年龄和特长等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培训等服务,县级就业促进中心牵头定期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就业选择范围。
加强宣传引导,增强从业者信心。一方面由县级政府部门利用报刊、网络等媒体发布岗位信息,并对新业态中就业创业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分享成功经验,增进社会对新业态从业者的理解与认同,营造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灵活就业的良好氛围。同时,市县两级成立新业态行业工会,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联动政府部门、基层社区、金融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为新业态创业就业者提供金融信贷、政策帮扶、人文关怀等服务,构建出包容、友好的就业环境,增强从业者信心。另一方面,由县级政府主导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新业态对的开放度,做好就业引导,完善对平台以及新业态职业发布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为灵活就业群体居家就业、远程办公、兼职就业创造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就业保民生决策部署及政策措施,将各项扶持政策覆盖到新业态,确保吸纳就业的经营主体充分享受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建议为激发女性就业创业积极性,可考虑将3岁以下幼儿托管、照料、养育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对新业态就业创业的个人或家庭实行5年内减免个人所得税,在稳就业的同时促进新生育政策落地生效。
二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推进新业态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可采取带薪培训、定向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灵活就业群体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同时,将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政策覆盖到新业态中,完善新业态就业群体医疗、养老、子女教育、住房补贴等公共服务,鼓励待业/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为登记入册的待业/失业人员推送岗位信息;为缺乏技能的人员提供免费培训服务,引进并鼓励优质培训资源开展针对新业态行业的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线上教育、网络营销、网约配送等专项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进一步提高灵活就业群体职业技能水平。
三是创新平台管理制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优化完善新业态行业准入条件,推动新业态及相关行业主体登记注册便利化。建议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建立新业态准入快速通道,对需办理行业许可的实行多部门联审联办,允许互联网经营者使用网络经营场所注册个体工商户。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在确保安全底线前提下为新业态留足发展空间。推行“多元共治”监管模式,政府部门与平台企业协同构建合规监管体系,以柔性执法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优化平台经济发展生态,强化政企数据共享与平台开放,为新业态培育良好成长环境。(王晓红 中共高县县委党校讲师)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TZX25ZD10)]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