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文旅产业这一融合了文化底蕴与旅游资源的产业形态,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更以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经济带动力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文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将这些宝贵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 文县;文旅产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路径
[作者单位] 中共文县县委党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甘肃省陇南市文县位于甘川陕三省交界处,是甘肃省的“南大门”,有着“陇上江南”和甘肃“西双版纳”之美誉,是发展文旅产业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文县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载体,形成了“文旅强县”的战略架构,绘就了“碧水青山·魅力文县”全域旅游品牌,全面推动农村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发展现状
近年来,文县积极探索“文旅+农旅+康旅”的深度融合模式,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文县持续提升文旅综合服务水平,一批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和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景区公路升级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智慧停车场、智慧导览和无线Wi-Fi等设施也在逐步普及,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的建设,以及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和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也为提升游客游玩体验提供了有效支撑。文县在文旅融合品牌塑造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荣获“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地”“中国特色民俗风情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并成功创建了多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星级宾馆、农家乐,成立了白马河石门沟民族花艺术团、白马民俗原生态表演队等文化旅游演艺团体,举办了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美食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文县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统计,文县乡村旅游年收入增速已达35%,带动全县脱贫人口稳定就业超5000人,随着白马河文化走廊建设和玉垒山康养集群开发的推进,预计三年内将吸引投资超10亿元,形成“文化体验+生态康养+山地运动”的立体发展格局。
优势条件
自然资源丰富。文县总面积4994平方公里,全境处于北纬33度“神秘魔线”,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陇上江南”“大熊猫故乡”“甘肃的西双版纳”等美誉,是陇南地域面积最大、拥有海拔最高和最低的地方,更是甘肃地理位置最南、春天来得最早、大熊猫最多的县域。全县有“两江八河”、360多条溪流,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大熊猫国家公园占甘肃片区总面积的70%以上,有野生大熊猫112只,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县域经济的繁荣。
文化底蕴深厚。文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文化名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特色民俗风情旅游名县”,拥有白马峪文化、玉垒花灯戏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投资2.29亿元的白马峪文化保护项目,通过现代技术让古老非遗焕发新生,如“池哥昼”傩舞、白马史诗等转化为可体验的文旅产品,大量游客因此前来体验。玉垒乡依托“两江交汇”的自然奇观,创新“党建+文明实践+文旅康养”模式,形成了“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路径
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从流传千年的民间传说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从饱经风霜的历史遗迹到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资源是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的重要载体,要想以文旅产业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涵盖古建筑、历史遗址、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民间故事等,清晰认识当地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价值所在,为文旅融合开发做好准备。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和吸引力的文旅品牌,能大大提升文县知名度和影响力,当地政府要充分利用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以及社交媒体、旅游网站等现代媒体手段,广泛传播当地文旅品牌。具体实践中,文县成立专业团队对当地白马河景区、碧口古镇等历史遗迹,白马人的服饰、歌舞和口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细致普查,策划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如再现茶马古道商贸繁荣的《古道风云》,或讲述白马人英勇抗敌的《白马传奇》,还成功举办了多届碧口茶文化节和白马人民俗文化节;文县玉垒乡玉垒花灯戏等非遗展演与古村石板房民宿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旅品牌,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打卡,使村民旅游服务业参与率达65%,户均年增收1.2万元。文化旅游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为代价,而应该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文化成为文县文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创新文旅业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赋予了旅游更深层次的价值意蕴,文县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文化魅力,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如举办传统庙会、灯会等文化节庆活动,使游客在欢庆氛围中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韵味;组织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非遗展演,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喜爱。例如,农历正月十五,文县铁楼藏族乡草河坝村举办的“传老爷”非遗展演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传老爷是文县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民间信仰、历史故事和民俗艺术,通过生动的表演形式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活动不仅展示了文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能让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交流,文县应充分利用旅游这一载体,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的各个环节中,让游客在游览期间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地方文化,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例如,文县玉垒乡创新的“党建+文明实践+文旅康养”模式,引进了成都九寨之门公司开发隐居小镇项目,该项目包括天空之境、山地滑水、花田温泉等特色景点,以及诸葛隐庐水岸民宿等高端住宿设施,丰富了玉垒乡的旅游业态,满足了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冉家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油菜花季日均游客突破800人,带动柑橘种植、高山茶叶等特色产业年增收超800万元。
加强区域合作和市场营销,吸引投资。为充分发掘文旅产业的潜力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文县应积极与周边地区建立文旅合作机制,共享文旅资源联合开发跨区域的文旅线路和产品,打破地域限制整合各地的特色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旅产品。例如,文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与四川省九寨沟县、陕西省汉中市等周边地区建立文旅合作机制,双方共同规划了多条跨区域文旅线路,如“陇南—九寨沟”自然风光游、“文县—汉中”历史文化探寻之旅等,这些线路整合了各地的特色景点,还通过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实现了游客流量的互送与利益共赢。据统计,自合作机制建立以来,文县接待的跨区域游客数量年均增长超过15%,文旅收入大幅提升。区域合作期间文县需加强市场营销力度,利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开展精准营销活动,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视频、图文资料、策划线上互动活动等,引发更多潜在游客的关注。例如,文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渠道,发布了一系列精美的文旅宣传片、旅游攻略和游客体验分享;还针对年轻群体策划创意营销活动,如“文县最美瞬间摄影大赛”“民宿体验官招募”等,有效提升了文县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内,文县文旅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总阅读量超过1亿次。同时,文县要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举办文旅产业招商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向国内外投资者展示文县文旅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潜力。例如,2022年的文旅产业招商会上,文县成功签约了多个文旅项目,总投资额超过5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民宿开发、景区提升、文化演艺等多个领域,为文县文旅产业和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动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文旅产业与农业、林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提升产业附加值,还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繁荣,其中,文旅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是文县的一大亮点。例如,位于文县南部的碧口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茶叶资源,将茶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了集茶叶种植、加工、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游客们可以在这里亲手采摘茶叶,体验传统制茶工艺,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数据显示碧口茶园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超过500万元。文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合作,在北部的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了多个森林康养基地,为游客提供森林徒步、森林瑜伽、森林冥想等多种康养体验,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餐饮、住宿等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天池国家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工业旅游示范区是文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结合当地工业特色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工业旅游项目,如工厂参观、产品体验等,能激发游客的创新思维和消费热情,为工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具体实践中,文县东部的某矿泉水生产基地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矿泉水生产过程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了一个集参观、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区,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了解矿泉水的生产过程,品尝新鲜出产的矿泉水,还可以购买到各种矿泉水衍生品,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总而言之,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是破解县域经济结构性矛盾、实现绿色崛起的关键抓手,文县应继续坚持“文旅强县”战略不动摇,不断完善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和政策环境,推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以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