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社区是农业转移人口日常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社交空间,也是其融入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对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融入还面临主体意识不足、社区支持缺失和体制机制障碍。成都市武侯区SH社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治理参与、文化融入”的递进式社区融入路径,为实现有效社区融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社区融入;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治理
[基金项目] 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自筹项目“成都中心城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融入机制研究——以武侯区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c2024104
[作者单位] 中共成都市武侯区委党校;中共大邑县委党校
城乡融合发展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8.3%,两者相差近18个百分点。这表明大量居住在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未能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这一进程中,社区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重构社会网络及培育文化认同等措施,助推农业转移人口不断融入城市,进而实现“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目的。社区融入是指借助社区,农业转移人口在经济上融入城市、在政治上参与社区事务、在文化上对社区产生认同,最终完全融入城市的过程。社区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探索
SH社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东接高新区,西与金花桥街道交界,北邻太平寺机场,南靠双流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典型的涉农社区。辖区面积3.773平方公里,下辖12个居民小组,1个拆迁安置小区。现有常住人口4780户9865人,其中农转非人口436人,拆迁过渡待安置2657人。此外,社区拆迁安置小区内从其他地方迁入的流动人口多,其中又以农业转移人口为主。因此面临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社区认同度不高等突出矛盾,具有典型代表性。近年来,SH社区针对面临的突出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逐步探索出有效的融入路径,推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融入。
实施“善聘”一站式就业服务项目,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经济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起点。SH社区以解决就业问题为突破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帮助他们走好融入城市的第一步。一是深化就业小站服务。SH社区充分利用武侯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供需的对接,收集辖内的企业岗位需求和社区居民就业需求,定期开展微型招聘会,实现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精准匹配。二是提供全流程就业增值服务。常态化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提升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就业咨询服务,定期宣传和解读政府各级就业政策,帮助辖内居民熟悉政策内容。聘用专业指导团队为求职者制定个性化的求职方案,提供劳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建立完善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及时介入辖内劳动争议,公平公正调解纠纷。三是积极探索就业帮扶新路径。打造“特色针织”培训班,主要招收就业困难的农业转移人口,设置“阶梯式”课程体系:初级班教授基本针织技能,进阶班则提升学员针织技能,培养其线上线下接单能力。通过培训,50%学员实现“居家接单+社区工坊”双场景灵活就业。建立“匠星工坊”实训基地,构建“社区市集+线上店铺+商超代销”多元化销售网络,链接1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发党建文创、企业伴手礼等定向订单,带动36人创业就业,累计创收超30万元,并成功孵化“宝妈创业团”“巧手工坊”等3个小微品牌。
实行“治愿同行”小区治理参与计划,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搭建治理平台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治理能力,逐步完成“管理客体”向“治理主体”的身份转变,实现其城市社会网络的建构。一是搭建党建引领治理网络。SH社区建立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院落党支部—党员责任区—微网格长”的五级协同治理体系,将组织力量延伸至小区楼栋。设置楼栋长,负责入户走访并搭建微信群,及时响应居民诉求。打造特色党员服务模式。以“善和”老党员工作室为阵地构建了“1+4+N”服务模式,即1个老党员工作室,4个品牌志愿服务队(分别是以和为贵、以德润社、以文润心、以爱育苗),组织N个志愿服务活动。现已发掘社区内的20余名老党员,以“1+4+N”服务模式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的矛盾调解、环境维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二是建立居民议事协商机制,提升规范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和能力。实施协商议事效能提升行动,确定环境卫生类、空间营造类、生活服务类、物业服务类等居民议事清单,定期组织召开“爱邻”协商议事会,邀请农业转移人口代表、物业人员以及辖内企业代表等共同协商议事,解决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治理问题。优化议事流程,建立起“议题收集—议事协商—监督落实—评价反馈”的议事闭环。以院落改造、环境整治系列项目的成功实施,提升居民的议事积极性。三是打造社区公共活动阵地,建设社区交往平台。SH社区整合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社创空间等公共资源,引入东方红韵(北京)书画院、武侯福寿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社会企业,运营青少年美育共创空间、社区养老驿站等服务项目,提供公益培训、子女托育、老年护理讲座等多种服务,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参加,从而提升交流频率,重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关系网络。
丰富社区文化供给,推动农业转移人口文化融入。文化融入是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的最终阶段。SH社区通过挖掘独有文化资源,营造特色文化环境,不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是提供丰富的文化课程。建设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室、舞蹈室、书画室等文化空间,常态化开展艺术讲座、文化培训和文体活动,以“公益+低偿”的方式丰富社区文化供给。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参加志愿服务累计的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文化课程,由此提升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增加文化公益课程的需求。二是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社区文化凝聚力。SH社区充分挖掘本地独有的“幺妹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创新转化,成立“寻故华灯”非遗传习社,打造“烟火华灯”文化艺术节,举办“节气华灯”非遗培训班,从而构建起承载社区共同历史记忆的“灯文化”,激发辖内居民的文化认同。三是品牌化运营文化活动。打造二十四节气活动品牌,通过邀请居民共同策划活动,形成“居民主导+社区支持”的协作模式,促进新老居民互动交流融合。举办农耕文化运动会,针对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割舍农村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组织开展独具一格的农耕文化运动会。设置喜获丰收(鸡公车接力)、急速搬运(背背篓)、快乐插秧等运动项目,让居民在运动中体味丰收的繁忙和喜悦,唤醒农耕记忆,以此建立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从而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融入。
优化建议
SH社区多措并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经济融入、治理参与、文化融入城市取得了突出成效。但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后,受自身、社区和制度等多层面因素影响,在社区融入过程中仍面临参与意识不足、社区支持缺失和体制机制障碍等多重困境,需要进一步破解。
构建多元治理机制,提升主体参与意愿。一是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与组织动员力。突出社区党委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并完善“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组织”的组织架构,建立“三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充分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参与社区治理。二是健全社区协商议事制度。建立健全诸如居民议事会、网络议事厅等线上线下议事平台,着重激发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其深度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治理。规范议事流程并及时反馈议事结果,助推农业转移人口由“管理客体”向“治理主体”转变。三是充分保障居民知情权、决策权与监督权。搭建社区信息发布平台,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时获取社区公共信息,为其参与社区决策、监督社区事务奠定基础,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提升治理效能,夯实社区融入基础。一是进一步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完成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扩建图书室、托育空间、养老驿站等公共空间,不断满足居民多样性需求。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易进入、可参与、常使用的公共活动阵地,推动社区居民扩大交流。二是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公开招聘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社区工作人员,重视对社区“两委”班子后备力量的培养,建立专业背景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持续提升社区专业化治理水平。三是培育壮大社区社会力量。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场地、资金(如支持申请社区保障资金项目)等发展资源,激发其活力。鼓励社会企业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实现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和内容多元化。
优化融入路径,有序推进社区融入。一是加强就业支持与职业能力培训,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融入。建立社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定期组织召开社区微型招聘会,促进就业。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健全“一老一小”托育照护体系。着力完善社区普惠性托育服务和养老服务,根本缓解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抚育与赡养老人方面的压力。三是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提升社区认同。深度挖掘并活化利用社区历史记忆、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社区文化品牌。持续组织邻里节、文化公益培训、文化展览等常规活动,策划带有农耕文化记忆的特色文化活动,逐步构建互信、包容、友善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社区在地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互动交流、情感共鸣与文化融合。
深化制度改革,系统推进社区融入。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积分落户政策,逐步放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条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构建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让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到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二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治理权利。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社区内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强化对社区治理资源的制度性保障,进一步增加对社区的财政资金投入和专业力量支持,如培育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入专业社工、寻求技术支持等,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