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县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布:2025/09/30 09:59  作者:李雨洁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手段,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可得性。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部分地区的数字鸿沟、数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用体系、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加以破解,以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普惠金融;农民收入;数字金融

[作者单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逐渐成为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重要手段。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电子银行等数字化平台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空间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使得农村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金融资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短缺曾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解决路径。通过数字金融,农民能够便捷地获取贷款和相关金融服务,从而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还通过提供小额贷款、支付服务、保险等形式,推动农业生产、创业创新和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民通过数字金融手段获得资金支持,可以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改善生活条件。同时,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农民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直接将农产品销售到更广范围,从而进一步拓宽收入来源。尽管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诸多机会,但在农村地区仍存在数字鸿沟、数字基础建设欠缺、金融素养不足等问题加以破解。

运用成效

数字普惠金融激发了农村发展动力。数字普惠金融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尤其是对于边远地区、低收入群体和传统金融覆盖不足的地方。在我国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支付的普及和小额信贷、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的推广等方面。

数字支付的普及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动力,东南农村地区尤其明显。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的兴起与普及,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等领域,数字支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使农民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资金的收支管理。据统计,早在2019年,江苏省的支付渗透率就已达到96%。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25年,全国移动支付渗透市场达到85%,农村的渗透率也在逐年增长。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拓展了农村居民的融资渠道。农村居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低息贷款、投资理财等服务。原本受制于传统银行高门槛、贷款手续复杂的农民,通过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平台,可以在网上申请到个人信用贷款、农用设备贷款等金融服务。如江苏、湖北等地的小额贷款平台,通过信用评估体系,成功地为农民提供了无抵押、低利率的贷款产品。

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互联网保险和理财产品。互联网保险平台推出的农业险、健康险等产品,能够为农民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通过购买这些保险,农民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疾病等突发风险。同时,一些金融科技平台推出理财产品,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财富增值机会。

近年来,各大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平台推出的农业专项贷款和信贷产品,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如江苏省的“农业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就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农民提供农田贷款、农机设备贷款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

数字普惠金融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融资门槛,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直接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传统的金融体系常常会由于农民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物,从而使得他们无法获得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贷款,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收入增长。而数字普惠金融平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建立了更加灵活和精准的信用评估体系。这种创新性的金融服务模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抵押物,而是通过分析农民的行为数据、交易记录、社交网络等多维度的信息来评估信用,并根据信用情况向农民提供贷款和配套金融服务。这种数字化的评估系统使融资门槛大大降低。这不仅使得更多的农民能够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更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生产能力,也增加了投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产业发展。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助力下,传统产业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无论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在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得以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尤其是在智能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数字普惠金融提供的资金支持和创新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了产业的升级步伐。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产业发展,不仅包括生产环节,还涵盖了供应链、销售等产业发展全生命周期。以农业为例,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帮助农民获得种植和生产所需的资金,还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他们提供销售渠道,使其能够直接与消费者对接,从而减少了中介环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入。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社会福利保障。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金融产品,有效增强了农村居民的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对不可预见的灾害风险的保障。以“农民健康险”为例,这类低成本、高保障的医疗保险产品在保障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传统金融体系下,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不稳定和缺乏信用累积,往往无法享受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险保障,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针对农村居民的特定需求设计了更为符合实际的金融产品,突破了传统保险模式的局限,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保障方式。

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这一过程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使农村居民能够更加广泛地享受现代金融工具带来的便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乡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屏障。特别是对无法获得充足金融资源的农村家庭,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便捷的贷款、保险、投资等服务,为他们创造了多样化的财富增值途径,进而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面临挑战

数字鸿沟问题。尽管一些发达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已经较为普及,但在许多偏远山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仍显滞后,网络覆盖率较低,带宽不足,使得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同时,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水平较为有限,对智能手机、网络支付等技术的接受度较低,这进一步加剧了数字鸿沟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滞后的乡村地区,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而数字支付和线上贷款等工具的普及程度更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农民对数字支付、线上贷款等金融工具缺乏足够的信任与认知,甚至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成了阻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

信用体系不完善。完善的信用体系无疑是数字普惠金融顺利运行并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的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由于长期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记录,使得传统银行机构的信用评估体系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信贷资质评估,进而使他们在寻求贷款时面临较大的困难。虽然金融科技的应用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农民的信用状况进行更为精确的评估,但许多农民因未能积累足够的信用记录,甚至游离于传统的银行体系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此也无能为力。同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多为季节性和分散型,导致农民的收入波动较大,进一步加大了金融机构在贷后管理中的困难。

技术与金融服务融合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适配问题以及对金融安全性的担忧,数字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受到较大限制,影响了其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尽管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明显进展,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普及与创新,但在部分农村地区技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成为数字金融服务的主要障碍。虽然一些地区已初步建立起数字金融技术平台,但金融服务提供者与技术平台之间的协作缺乏充分的整合与优化,导致技术资源的低效利用,进而使农村居民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保持在较低水平。

政策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网络覆盖、移动支付终端、通信基础设施等建设。通过加快4G/5G网络的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的全覆盖,解决偏远地区互联网接入困难的问题。同时,加强农民的数字技能培训,提高其使用智能设备、参与数字金融活动的能力和意识。通过实施数字技能提升行动,对农村居民进行广泛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数字金融工具,提升接受数字金融服务的能力。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推动信用数据共享。政府引导金融机构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农村信用评估中的应用。推动建立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帮助农村居民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能够在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上获得贷款、保险等现代金融服务。同时加强对农村居民信用行为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推动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当与科技公司展开深度合作,推动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有机融合,从而为农村居民量身定制更多符合其特定需求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农业生产信贷、保险产品,既要考虑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也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降低服务成本。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提升服务透明度和效率的技术手段。如区块链技术让金融交易的每一步都能被清晰记录,且无需依赖第三方机构认证,这不仅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还减少了因操作不当或信息错误引发的风险。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