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广元作为古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工业研学旅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发展工业旅游大有可为。广元发展工业旅游要立足广元工业资源、蜀道文化特色及游客需求,开发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广元工业研学旅游项目。从而让游客了解广元工业发展历史、熟悉现代工业技术,增强对地方优秀文化的认知与精神传承,同时有效保护工业遗产,促进现代企业自身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和增长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蜀道文化;广元;工业旅游;研学旅游
[基金项目] 广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中心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项课题“蜀道文化与广元工业旅游协同开发路径研究”(SDZX24GJ009)
[作者单位]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大学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工业”的创新业态,近年在我国快速发展。《“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工业遗产资源的活化利用,开发旅游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业旅游。这一战略规划为工业旅游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既要传承工业文明记忆,更要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本文立足广元“工业+文化”的独特禀赋,从蜀道文化视角系统探讨工业研学旅游的产品开发策略,以期为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构建一个集知识性、实践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研学体系,旨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操,促进蜀道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范式,也为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探索可持续路径。
广元工业及旅游资源概述
广元市是巴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7000年细石器文化与2300年建城史。这里是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的核心走廊,武则天出生地,川陕苏区核心区域,历史底蕴深厚。全市分布130余处蜀道遗址遗迹,辖区内有近300公里的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等古蜀道,沿途完好地保存着古道、古柏、古关、古城等文化遗产。全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5个,其中剑门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21个。广元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国家先进电子产品及配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等多项殊荣。
经过多年发展,广元市现已形成以铝基新材料为核心,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多元协同发展的工业体系。作为四川省布局铝基新材料产业的唯一基地市,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了绿色水电铝—铝精深加工—铝资源综合利用全产业链,集聚多家铝基企业,2024年铝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18.9亿元,同比增长30%。广元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打造“中国绿色铝都”,将铝产业定位为全市首位产业。零八一电子集团等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转型代表,业务涵盖雷达、电子器件、工业机器人等,是国防科技与民用技术结合的典范,在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升级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也着力构建“石英砂开采—高纯提纯—高端材料”全链条,正以千亿级产业集群之势,致力打造全国硅基新材料绿色发展基地。同时,广元作为三线建设重要基地,三线建设期间国营821厂、东河印制公司、广元市棉纺厂等50余家三线企业落户于此,这些遗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工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游客需求分析
游客作为研学旅游的核心受众,其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教育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是游客普遍关注的重点。游客渴望在研学中接触多元知识,了解广元工业发展历史,学习现代工业技术。因此,在规划广元工业研学旅游路线时,需强调路线的多元性,融合工业、文化、历史等多领域内容,让游客在参观体验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增强对蜀道文化的认知与精神传承。趣味性同样是游客考量的关键因素,能激发游客浓厚兴趣。他们期望参与的研学旅游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感。此外,游客还希望通过实践操作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借助参与工业体验、文化体验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成长,锻炼动手能力,培育创新精神。
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元市工业企业参观路线较少,且多以企业工作人员单向讲解为主,游客被动接收信息,参与度较低。同时,工业研学课程较少,特别是在蜀道文化与工业研学的融合课程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文化与工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广元市工业资源与蜀道文化资源在研学旅游开发整合方面,现代工业企业与蜀道文化景点各自独立运营,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未能将工业生产特色与蜀道文化底蕴有机结合,难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研学主题。另一方面,研学线路设计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景点之间衔接不畅,存在重复、零散等问题,导致游客在研学过程中体验感不佳,无法深入了解广元工业与蜀道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三线工业遗址等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与教育功能。在基础设施方面,研学导师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导师缺乏工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经验,讲解内容空洞、缺乏深度,影响研学旅游的顺利开展。
开发策略
政策扶持与多元宣传: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在政策支撑与保障体系构建上,将工业研学纳入广元文旅规划,争取专项支持。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缩短建设周期;配套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成本。设立市级专项基金,支持三线遗址保护、课程开发及师资培训,推动校企共建研学基地,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联动”的政策保障体系。二是在宣传推广方面,构建多元宣传矩阵,依托有影响的媒体平台开设“蜀道工业研学”官方账号,发布工业生产视频、文化科普内容,策划互动话题;与主流旅游平台合作上线“科技+文化”主题研学产品,展示课程成果;联合媒体制作刊播纪录片、专题报道,讲述工业与蜀道文化交融故事;举办年度推介会,通过实景模拟、课程体验吸引省内外客源,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
产业文化融合:打造特色研学内核。一是聚焦资源深度耦合,构建多元文化纽带。立足广元铝硅产业优势,从历史维度梳理蜀道古代运输对手工业的影响并对比现代物流体系,开发关联课程;技术层面将蜀道栈道力学原理融入铝合金结构设计与硅材料提纯工艺,开设“古法今用”创新工坊;地域特色上结合本地铝土矿、石英砂资源,通过地质演化讲解强化地域文化认同。二是设计分层体验的主题研学产品。工业科技体验线路串联铝产业园、硅能源基地,通过观察铝水铸造、硅片切割等生产环节,让游客现场感受“矿石到产品”的工业逻辑,了解现代制造业精密性;蜀道文化浸润线路整合剑门蜀道、明月峡等遗址,结合“栈道力学分析”“运输工具演变”课程,通过实地测绘、材料性能对比及AR技术场景还原,增强文化沉浸体验;创新实践线路以小组为单位,融合蜀道文化元素设计工业文创产品,借助3D建模与生产流程模拟实现创意落地,培养跨学科应用能力。
遗址活化与文化再生:唤醒工业记忆。一是保护性开发三线工业遗址。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原则,对三线建设时期遗存的厂房、设备进行修缮与数字化存档,保留生产线原貌与历史标语,打造“三线工业记忆馆”。二是利用VR技术复原当年生产场景,通过老工人讲解、纪录片展播,再现三线建设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三是将部分废弃厂房改造为研学工坊,设置“老机床体验区”“工业版画创作室”,让游客亲手操作老式车床、绘制工业主题版画,在实践中感受工业遗产的温度。四是创新遗址文化展示形式。举办定向越野活动,在三线遗址内设置打卡点,结合蜀道文化与工业知识设计闯关任务,激发探索兴趣;举办“三线工业与蜀道文化”主题论坛,邀请历史学家、工业设计师、游客代表参与,挖掘遗址文化内涵;将三线食堂改造为“工味食堂”,提供三线建设时期的餐具和餐食,配套播放三线建设主题广播,营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
分层分类定制:精准对接研学需求。在研学内容设计上,可实施兴趣导向与年龄梯度双层定制策略。如按兴趣细分,为科技爱好者开设“工业机器人编程”“硅材料性能测试”等进阶课程,联动企业研发中心参与流程优化;为历史文化爱好者组织“蜀道文献整理”“三线故事采集”,通过口述史记录与成果集整理深化文化认知;为艺术设计爱好者举办“工业美学工作坊”,指导利用工业废料创作蜀道主题雕塑、数字插画,提升跨界审美与创造能力,实现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
课程体系构建:突出教育引导。课程体系构建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知识目标聚焦铝硅产业原理、蜀道文化脉络及互动关系;能力目标通过调研与实践培养核心素养;价值目标培育工业劳动尊重、文化认同与责任感。同时构建“三阶递进”课程模块:认知层开设理论课程,借助图文展板、动画演示建立认知框架;实践层依托工厂、遗址开展实操教学,强化知识转化;创新层组织创意设计与答辩会,形成“观察—实践—创新”闭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以蜀道主题工业纪念品设计驱动全流程;结合探究式学习激发批判性思维;融入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趣味手段提升课堂参与度,确保研学既动脑又动手,既学知识又悟文化。
服务设施升级:优化研学体验。在基础设施优化方面,规划“工业遗址—蜀道景点—研学基地”微循环线路,配备AR导览专用巴士串联景观。建设标准化营地,设置工业主题住宿、多功能教室及成果展示空间,配套安全防护设施;联动本地酒店打造“工业文化主题房”,陈列遗产物件与文创产品,营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安全与服务保障上,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责任体系,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并开展风险预案演练。打造兼具技术资质与文化讲解能力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开发研学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定位追踪、过程记录及反馈收集全流程透明化管控。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中,设计多维度反馈表,建立校企联合评审机制,邀请行业专家与文化学者开展年度课程评估,通过定期举办研学成果发布会,形成“输入—评估—改进”持续优化闭环。
蜀道文化视域下的广元工业研学旅游开发,需以政策为翼、文化为魂、创新为核,精准对接游客需求。通过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遗址与科技的交相辉映、课程与服务的协同升级,构建“教育+旅游+文化”的多元发展模式,助力游客在研学中触摸工业脉搏、感受文化魅力,为地方经济转型与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