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文旅康养产业在全国范围内迎来发展热潮。根据2023年7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旅居康养发展报告》“2020年我国康养旅游人数已达6750万人次”;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康养旅居消费超过2万亿元,康养旅居消费保持年度同比增速15%—20%,显著高于传统旅游行业。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文旅康养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挖掘潜在消费市场的同时保持了经济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论与实证:
文旅康养的概念范畴厘定及研究现状
2016年10月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到2030年达16万亿。《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43.7亿人次,同比增长16.3%;农村居民国内出游12.5亿人次,同比增长9.9%。国内居民出游总花费5.8万亿元,同比增长17.1%。
在“健康中国2030”与“文旅深度融合”双重战略驱动下,以健康为核心的产业新形态正加速重构区域经济格局,作为核心载体的“文旅康养”与“康养旅游”,因语义相近、业态交织,经常被混用甚至等同。在学术层面,概念的混淆导致理论的深层次研究无法聚焦;在实践层面,更易引发政策制定粗放化、产业实践同质化、市场定位模糊化、客户认知偏差化等问题,只有厘清二者之间本质差异,才能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康养旅游。关于康养旅游,国内研究开展较早且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在知网以“康养旅游”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400条相关文献(截至2025年6月1日),其中学术期刊889篇,学位论文282篇,国内会议34篇,报纸195篇。千余条文献中,绝大多数文献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角度开展,其理论层面最早的定义是王赵2009年在相关文献中提及的“健康旅游、养生旅游,是一种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以达到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医疗、复健等目的的旅游活动”。国家文件首次提及“康养旅游”是在2016年1月,原国家旅游局所颁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将其定义为“通过采用各种手段措施,包括修身养性等,使人的身心达到和谐的优良状态”。
文旅康养。再次在知网以“文旅康养”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仅搜索到332条文献,除去宣传地方经验的报纸文章,仅剩余文章80篇,其中内容较为宽泛,既有地方实践的人文科学,也有探讨行业标准、相关工程建造的自然科学类。可见目前学术界对于“文旅康养”没有较为权威的定义,普遍认为该产业是旅游产业的扩展模式。
概念的厘定。一是内容上。“文旅康养”为“文化+旅游+康生”,“康养旅游”为“康养+旅游”,故而“康养旅游”是以旅游为载体,实现健康养生的目的;而“文旅康养”更加强调文化元素的融入,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修身养性。
二是形式上。“康养旅游”是旅游活动的类型之一,受众为了以健康、养生、疗愈等为目的,离开常住地,前往特定目的地,其形式上更侧重于旅游行程中的健康体验及养生服务;而“文旅康养”则是以康养为目标,融入文化元素的一种生活方式,更加注重提供优质康养服务的同时,深度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使康养过程具有地域性和体验性。
三是目标人群。“康养旅游”以身心健康改善、压力释放、特定疾病疗养或预防的人群为用户,周期较短,流转相对频繁,以“亚健康”人群或银发族为主;而“文旅康养”目标群体不仅追求身体健康,更加注重文化体验以及精神滋养,让人在浸润于特定文化氛围中的长期的旅居、度假式居住甚至定居为侧重点。
在实践过程中,这两个概念通常交织在一起。一个成功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不能仅仅依靠自然景观,更需要挖掘和融入当地文化元素;而一个主打文旅康养的目的地,优质的康养旅游体验必不可少。虽然很多场景中它们被当作同义词或紧密关联的概念使用,但理解其细微差别有助于更精准地定位区域特色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历史与现实:
平凉市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基础与机遇
平凉市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2023避暑旅游优选地”“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国字号”殊荣,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根基。
历史追溯。第一,崆峒养生文化的千年传承。崆峒山作为道教名山,自古就是修身养性的圣地。黄帝曾在崆峒山向广成子求治国、修身、养性之道,开创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先河。汉代以来,崆峒山逐渐成为道家修炼的重要场所,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论;唐代,孙思邈赴崆峒山苦修访道拜师,成就“药王”美名;至明清时期,崆峒山道教宫观林立,养生功法广为流传,“崆峒派”武术名扬天下,源远流长的养生传统,为文旅康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
第二,针灸医学的重要发源地。平凉市灵台县是古代针灸医学的重要发祥地。魏晋时期著名医学家皇甫谧在灵台著成《针灸甲乙经》,这是中国现存最早且完整的针灸学专著,系统总结了先秦至魏晋时期的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奠定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该书厘定腧穴348个,许多治疗方式临床应用至今。灵台县至今仍保留着大量与皇甫谧相关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并将其发扬光大,使这一独特的医学文化遗产成为平凉市发展中医康养旅游的独特优势。
第三,多元文化交融的养生智慧。平凉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格局。如泾川王母宫融合了道教养生和西王母崇拜,形成了独特的女性养生文化;回族医药在平凉也有较为悠久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疗养方式。这种多元共生的养生文化传统,为差异化康养产品的开发与供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四,历史名人留下的养生遗产。平凉历史上曾吸引众多文人墨客、医家方士驻足停留,留下了宝贵的养生文化遗产。除前文提到的黄帝、广成子、孙思邈、皇甫谧外,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曾游历平凉并留下相关的诗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多种产自平凉的药材。这些历史名人的活动和著述,极大地丰富了平凉养生的文化。
现实观照。第一,顶层设计层层叠加。国家层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将“文旅康养”列为国家战略,明确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级基础:甘肃省2014年规划陇东南中医药养生旅游创新区,2018年平凉皇甫谧文化园获批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后续出台省级产业链实施方案及规划纲要。市级行动:平凉市出台《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核心引领、两翼联动、三带协同”格局:以崆峒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联动西王母5A景区、关山大景区,协同崇信旅居、灵台中医、葫芦河农文旅三大康养示范带。平凉市“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案例。
第二,资金保障多元汇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凉市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也得到了多元的资金保障:政府划拨专项资金进行保障,下大力气进行招商引资注入社会资本,金融创新助力平凉发展文旅康养,常态化密切政银企合作,联动用足金融、文旅支持政策,不断拓展互促共融的深度、广度,加快吸聚更多金融资源、社会资本、市场主体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开发,协力构筑一业兴、百业旺的良好生态。
第三,打造专业人才梯队。强化专业引领,组建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专家库,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决策部署建言献策,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重视当地人才培养,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定向输送技能人才;培养医疗康养核心力量,在甘肃医学院皇甫谧学院开设相关专业,成立皇甫谧中医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暨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培养康养核心人才。
第四,自然文化资源富集地。平凉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甘肃首个“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33.8%,获“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宜居城市”“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等殊荣,2024年再获“全国十大大暑节气生态文旅品牌、节气名景名片”。加持崆峒山道源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静宁苹果、红牛养殖等药膳康养餐饮,让整个城市有颜值、有品位更有内涵。
困境与挑战:
平凉市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瓶颈分析
文化资源开发系统性与整合度有待提升。平凉市作为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富矿,虽然目前在政策层面有系统性的部署与开发,但在实践层面,仍存在碎片化问题,文化资源开发的系统性与整合度有待提升,崆峒山道教养生文化停留在浅表的观光展示层面,内涵尚未完全挖掘;具有针灸拜祖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国家中医师承甘肃皇甫谧针灸基地、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家级金字招牌的皇甫谧文化园,15年来接待游客仅300多万人次,旅游人次与其知名度失衡。
产业链完整性与要素供给有待增强。人才与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旧存在结构性缺口,全市康养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持证相关从业人员严重短缺;技术层面创新不足,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浅表化,缺乏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线上文旅产品互动性不足;文旅大数据整合分析能力欠缺,难以通过用户行为分析从而实现产品的“点对点”推送。
差异化竞争力与品牌势能有待强化。由于季节等因素制约,平凉市文旅康养产品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存在秋冬旅游淡季,现虽开发出一系列温泉疗养等产品,但尚未有效弥补季节性缺口;文旅康养产业同银发经济协同不足,针对银发群体的系统性供给能力与适配性产品开发相对滞后;根据2024年全省及各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平凉人均旅游消费支出为503.76元/人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1.41元/人次,加之周边城市如宝鸡、天水等地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易形成产品同质化竞争。
创新机制与基础设施有待优化。作为西部生态相对较脆弱地区,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势在必行。目前平凉市生态补偿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康养项目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缺失;康养服务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康养机构数量、康养床位数量、每千名老人康养床位数及康养机构职工人数尚未达到均值,加之通用航空网络的缺失与高铁线路的空白,导致交通可达性受到显著制约。
突破与提升:
平凉市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实现高质量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的目标,针对发展瓶颈,平凉市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战略路径,构建“文化赋能—产业升级—机制创新—基建支撑”四位一体突破路径,实现从资源富集地向产业高地的跨越式发展。
文化赋能工程:挖掘传统价值,创新转化模式。深度挖掘市内自然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以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为目标,构建“研究挖掘—创意开发—产品转化”三级开发利用体系。研究挖掘:实施“文物+康养”计划,组织相关专业人士深挖崆峒养生文化,系统整理道教功法养生、食疗方剂等民间非遗资源;创意开发: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现代的声光电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打造“黄帝问道”等沉浸式演艺,推出皇甫谧针灸数字研究院等特色文化项目;产业应用: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针对目标客户,利用现有的“崆峒武校”进一步打造崆峒养生功法学习基地,利用“西王母”文化打造女性养生主题馆;发展地域优势,推出“针灸+温泉”特色理疗套餐,在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工程:强基础延链条,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立足平凉特色资源优势,重点优化产业要素配置,构建“种养—加工—服务”全产业链条。平凉金果:升级标准化果园,发展果汁浓缩、果胶提取、果肉烘焙等精深加工,配套冷链物流和电商营销体系;平凉红牛:在现有优质肉牛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皮革加工产业链,升级生物制药产业链,“红牛宴”餐饮品牌差异化、定制化升级;中药材产业:扩大本地药材种植规模,建设饮片加工、萃取提纯生产线,开发药膳、保健品等衍生产品;绿色果蔬:推广设施、有机农业,建设净菜加工、中央厨房项目。
打造全季、全龄康养旅游新体验,淡季推出“温泉+中医理疗”、崆峒山禅修及窑洞养生宴;针对银发族、上班族和年轻人分别设计田园养老、森林冥想和国潮养生项目;以“世界针灸之都”为目标,打造线上虚拟养生馆;通过四季产品、分龄服务及品牌营销,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机制创新工程:优服务强协同,打造康养共同体。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力度;建立“牛、果、菜、药”全程溯源体系;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林业碳汇交易;作为文旅融合先行区的建设者,要有统筹意识,加强与周边地市合作,制定《西北地区文旅康养服务标准》、推行康养机构星级认证制度,同时推出“陇东南康养一卡通”,构建陇东南特色康养品牌体系。
基建支撑工程:畅交通智服务,打造康养舒适圈。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加快平凉机场建设,在现有“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专列的基础上扩大游客来源地范围,增开“养生平凉”旅游专列;充分运用大数据,与移动运营商深度合作,搭建智慧康养云平台,精准推送康养信息;打造“老年友好型消费环境”,对于酒店、餐饮等接待服务进行标准化升级,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规范体系。(白嘉菀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2025年甘肃省社科院分院基地单列课题“平凉市高质量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的路径探析”阶段性成果)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