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调查研究】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挑战与对策

发布:2025/09/29 17:11  作者:左珊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摘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粮仓,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农业现代化迈进的基础和条件。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农业综合竞争力不高、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民增收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加快提升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需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条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  中共昌吉市委党校(行政学校)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乎国家整体现代化建设大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由此可见,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新疆作为农业大区,立足打造全国优质农牧产品重要供给基地,锚定新疆农业强区建设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成效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

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稳产保供。2024年,新疆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440万亩,较上年增加202.9万亩,增量位居全国第一;总产2330.2万吨,较上年增加211.1万吨,增量居全国第二;单产1050斤,跃升至全国第一。棉花种植面积3671.9万亩,总产568.6万吨,单产达到154.9公斤/亩,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长”。全疆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7%以上,机采率突破90%。建设高标准农田434万亩,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田间高效节水和水肥一体化面积达71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玉米制种面积居全国第一,制种单产在420公斤/亩以上。新增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产业强镇,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丰富产业业态。全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加强龙头企业引育,累计培育粮油类“四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6家,营业收入超亿元的119家、超10亿元的10家。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将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资金的65%以上用于加工延链。以“品味新疆”区域公用品牌为载体,面向全国推介新疆优质农产品,打造“新疆粮油”区域性品牌。水产品产量19.65万吨,大水面生态渔业、设施渔业产量与规模较2023年增幅约10%。2024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达到14.08%。发挥科技助农作用,培训指导农技人员,服务农民110万人次。

农村稳定发展。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提升农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农村电网在供电能力、可靠性等方面成效显著。全疆累计建成5G基站6.1万站,行政村5G通达率90%。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不断完善。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庭院等评选,引导群众参与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建设,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到6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到30%、生活垃圾处理率提升到90%。结合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把深化移风易俗工作融入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的各方面全过程,治理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不良习俗,共建文明新风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24年全疆联动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4.62万余场次,惠及群众超过4500万人次,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五。

农民稳步增收。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新疆308.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2个国家级贫困县和享受片区政策的阿克苏地区7个县市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有保障。近年来,新疆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效盘活农村各类资源资产,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益,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改革实施后,村级组织架构由村“两委”变成“两委一社”,理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关系,进一步激发村民致富的内生发展动力,目前新疆共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958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23.74万户、1218.5万人。以“今冬明春”培训活动为载体,以农村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为重点,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通过“理论+观摩+实操”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劳动力增收赋能“充电”。

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农业综合竞争力不高。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创新步伐缓慢,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经营规模有限。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经营管理落后、土地流转不畅、农村融资困难等问题,南疆四地州土地流转面积占承包面积的指数偏少。农民产业合作范围主要集中在涉及粮食、林果业等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上,农业结构对农村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农牧业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缺技术装备和创新意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业品牌开拓市场能力不足,品牌建设意识薄弱,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产品知名度不高。

农村发展不充分。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城乡二元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导致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加剧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方面还与其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农村各族群众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切实需求。农村基层治理人才匮乏,村级管理力量呈现“老龄化”现象,部分村干部知识结构陈旧,缺乏管理经验,无法适应新工作要求。部分偏远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缺乏主动性,带动示范性不强,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农村治理需求。受土地流转、传统经营模式等因素制约,由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化过程中,土地难以大规模集中,不能形成集约规模效益。农村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土地投资行为短期化阻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动力不足。农民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每年举办的技能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时间短等问题,导致高素质农民培训教育未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农民创新意识不强,获取市场信息渠道有限,农产品难以从市场经济中获益,受限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瓶颈。一些农民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宏观的社会和经济视野,缺乏通过集体行动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规模效益不突出,经济附加值难以提高。农民创业氛围不浓厚,对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政策及专业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资金短缺等困难。对创业典型的挖掘不够,缺少广泛宣传,由于政策宣传载体受限,导致一些想创业、想参加培训的农民不能第一时间获取相关信息。

推进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一是充分挖掘新疆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乡村农文旅一体发展,彰显乡村多元价值。立足成效和特色乡村牧区,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二是通过政策导向进一步调优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优质棉、优质肉羊、优质肉牛、奶业、林果业等提质增效。优化南疆产业空间布局,壮大林果、棉花、畜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南疆高质量发展。三是着力提升新疆农产品供给品质,加快培育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力争一个产业形成几个主打品牌,巩固“老字号”,培育“新字号”。推进新疆外向型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建设,引进内地企业与其合作共同开发新疆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助力新疆开拓农产品市场。

夯实农村基础条件。一是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乌鲁木齐都市圈、喀什城市圈、天山北坡城市群、北疆城市带、环塔里木盆地城镇带,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二是发挥新疆各级党组织“领头雁”的关键作用,带领各族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拓宽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努力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合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党建,把党群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三是充分挖掘集体土地资源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乡村发展阶段,积极引导市场化经营,发掘各种乡村特色资源,发展新产业业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深入开展摸底调查,确立重点培育对象,建立培育对象数据库,打造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同时,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针对农业不同群体根据需求实施精准培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知识,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向职业化转型。二是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方式抱团发展,释放制度创新活力,提高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链带动能力,支持有能力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多功能农业,创建新疆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和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支柱型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合力,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鼓励创建农民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打造“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人才主体”等发展共同体,同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渠道,树立创业典型,营造全社会支持农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