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专家智库】凉山建设西南民族县域特色种业备份基地思考

发布:2025/09/29 15:51  作者:杨继瑞 恩佳 赵晓丹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民族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强引擎”,而良种是建好“天府粮仓”的核心。凉山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安宁河谷,凭借低纬度、高海拔、多气候的独特地理条件,孕育了马铃薯、苦荞、燕麦、苹果、石榴等特色作物品种,其中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四川全省的1/3,苦荞品种资源占全国的60%以上。凉山建设特色种业备份基地,不仅能守护西南民族县域特色种质资源安全,更能为民族地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源头动力,形成我国西南民族县域特色种业创新极。

锚定“三大战略”定位

明确基地核心价值

作为西南地区独有的高原特色种业资源库与创新源,凉山特色种业备份基地的核心价值超越单纯的农业生产范畴,形成“种质安全保底、产业升级赋能、区域协同支撑” 的立体价值体系,为安宁河谷 “第二天府粮仓”及西南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战略支撑。

西南特色种质资源的“基因银行”。凉山打造西南民族地区特色种质资源的“基因银行”,其核心使命是在气候变化加剧(近10年平均气温上升0.8℃)和产业扩张(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2%)导致的品种退化危机中,为高原稀缺种质筑起“安全屏障”。

“十五五”时期,凉山需构建“原生境保护+离体保存+数字备份”三位一体种业体系,让每份种质资源都成为可追溯、可利用的“活基因”。为此,要建立凉山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形成“冕宁—德昌马铃薯野生近缘种保护区”“普格苦荞原生境保护区”“盐源苹果野生砧木保护区”,收集保存马铃薯地方品种、苦荞野生近缘种、野生苹果砧木等资源,建设“高原作物离体保存中心”,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保存不耐储藏的种质(如甜樱桃、蓝莓),实现30年以上长期备份。实施“濒危种质抢救计划”,对稀有的“西昌黄皮马铃薯”“宁南野生燕麦”等品种,采用“单株离体保存+快速繁殖”技术,实现种群数量的恢复,避免种质资源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流失。

特色作物品种创新的“育种高地”。以破解“品种老化、抗性不足、产量偏低”为核心,立足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优势,构建“基础研究—品种培育—中试推广”全链条创新体系,让高原种子既扛得住自然灾害,又能适配产业升级需求,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创新引擎。马铃薯品种培育,要着力从抗灾稳产到品质升级;苦荞品种培育,要着力破解低产易倒伏难题,挖掘苦荞野生种中的耐贫瘠、强茎秆基因;特色水果品种培育,要着力适配“高原生态+市场需求”,每年推出2—3个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品种。

“十五五”时期,凉山要以新质生产力构建种业创新体系,提升育种效能。建设西南特色作物基因资源库,完成马铃薯、苦荞、苹果等10种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基因—性状”关联数据库。成立“高原作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重点研究作物对高海拔紫外线、低温、干旱的响应机制,揭示凉山马铃薯耐寒性的分子基础。要加速品种迭代,推广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构建中试与示范网络,在德昌(水稻)、冕宁(马铃薯)、会理(石榴)等地建设千亩核心示范田,展示新品种的产量、抗性优势,组织农户现场观摩,吸引周边种植大户主动引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种子引擎”。“种子引擎”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种业创新破解凉山等民族地区农业“品种、品质、品牌”的短板,既巩固脱贫攻坚中产业扶贫的成果,防止因品种退化、产业萎缩导致返贫;又以优质种子为起点,推动农业产业向高质量、现代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源,最终实现从脱贫摘帽到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和跨越发展。

建设西南民族县域特色种业备份基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要积极引进和支持从事种质研发的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等设立凉山基地。大力推行“育种家+农技员+农户”协同模式,育种家提供技术方案,农技员负责田间指导,农户种植反馈,形成“育—试—推”闭环,完善产业联动机制,对接市场需求。

聚焦“四大特色”领域

打造差异化备份基地

“十五五”时期,凉山要着力在马铃薯、苦荞、特色水果、高原中药材四大特色领域,构建差异化的种业备份基地,形成资源保护有侧重、育种创新有方向、备份功能有特色的格局,让每个领域既成为独立的战略备份单元,又能协同支撑凉山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种业生态。

马铃薯种业:构建“全产业链抗性”备份基地。实施种质资源分层备份,建立三级资源库。在冕宁县建设核心资源库,在昭觉县建设繁殖资源圃,在布拖县建设应急储备库。重点保护“抗逆性基因资源”,对野生马铃薯的晚疫病抗性基因、耐寒基因进行深度挖掘,建立基因资源数据库,为抗性育种提供基因备份。

育种创新定向突破。针对凉山地理气候特点,培育“三抗一高”品种(抗晚疫病、抗病毒病、抗寒,高淀粉)。推行“原原种—原种—生产种”三级繁育体系,在西昌市建设“原原种繁育基地”,在德昌县建设“原种繁育基地”,确保每年可提供足量优质种薯,满足地区应急需求。同时,要建立跨区域备份协作网。与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签订种薯互备协议,各方分别储备优质主推品种,形成区域联保机制。

苦荞种业:打造“功能型种质”战略储备基地。资源保护聚焦功能基因,在普格县建设“苦荞功能基因库”,重点保存富含黄酮、低草酸、耐贫瘠的种质资源,其中“野生甜荞”(黄酮含量达4.2%)作为核心备份资源,采用“离体培养+种子低温保存”双重保护。建立“功能性状数据库”,对每份资源的功能指标(如芦丁含量、氨基酸组成)进行精准测定,为功能型品种育种提供定向基因资源。育种备份瞄准产业升级和梯度备份,即加工专用型、食用型、饲用型种业备份。

特色水果种业:构建“地理标志品种”专属备份基地。一是资源保护突出地理特性。针对盐源苹果种业建设地理标志资源圃,保存“盐源早富士”“盐源金冠”等地方品种,重点保护“高海拔着色基因”“耐寒基因”,避免品种退化导致的地理标志失效。 针对会理石榴种业建设“软籽石榴资源库”,保存优质软籽品种,锁定籽粒软度基因,为品种提纯复壮提供依据。要建立健全品种权电子存证系统,对地理标志品种的育种材料、性状数据进行区块链存证,保障知识产权不被侵权。

二是育种备份强化市场适配。盐源苹果着力培育双季结果品种(如“盐源冬红”),实现“早熟+晚熟”错峰上市,备份耐运输品种(如“盐源脆”)。会理石榴着力备份货架期延长品种(如“久留红”),同时培育礼品型小果品种(单果重500克),适配电商渠道需求。

三是推行“砧木—接穗”双备份。盐源苹果采用“本地海棠砧木+优良接穗”组合;会理石榴采用“酸石榴砧木+软籽接穗”,确保品种特性稳定传递。

高原中药材种业:构建“珍稀品种”抢救性备份基地。一是资源保护备份实施“双线抢救”。在木里县、冕宁县划定“中药材原生境保护区”,对川贝母、冬虫夏草等珍稀药材实行禁采限采,建立种群动态监测网。在西昌市建设“中药材离体库”,对川贝母、天麻等采用组培苗保存,对附子、续断等采用种子超低温保存。

二是育种备份聚焦驯化与替代。重点驯化川贝母、白及等野生品种,培育“川贝1号”,减少对野生资源的依赖。培育低毒附子品种,保留药效且安全性提升,替代传统高毒品种。建立药用成分备份数据库,对每个备份品种的有效成分进行年度检测,确保药用价值稳定。

三是繁育备份保障供应连续。推行“野生抚育+人工种植”双轨备份,在冕宁县开展川贝母野生抚育,在越西县推广人工种植,形成野生资源保底、人工种植供应的格局。

构建“四位一体”产业体系

夯实种业备份根基

“十五五”时期,凉山要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体系、育种创新体系、繁育推广体系和产业服务体系,使凉山种业备份能力从“单点存储”向“系统支撑”跃升。

种质资源保护体系:构建“立体存储+动态监测”的安全屏障。升级“凉山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超低温液氮库、中长期冷库、短期冷库三级存储系统,保存容量提档升级,重点存储马铃薯野生种、苦荞近缘种等珍稀资源。

一是布局特色作物原生境保护圃。在盐源县(苹果)、会理市(石榴)、普格县(苦荞)、木里县(中药材)划定原生境保护区,安装物联网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盐源苹果野生砧木林、川贝母生长区的生态变化,预警人为破坏与环境退化风险。

二是开发凉山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对每份资源建立全生命周期档案,包含采集地点、形态特征、基因序列、抗性表现等数据,如马铃薯资源标注“晚疫病抗性等级”“淀粉含量”,苦荞资源标注“黄酮含量”“耐贫瘠指数”,实现一键查询、精准匹配。

三是建立资源更新机制。每年开展种质资源普查,补充新发现的农业品种(如“西昌紫皮马铃薯”),淘汰退化严重的资源,确保库存资源常新常用。

四是设立种质资源安全委员会。由农业农村、林草、环保等部门组成,每月评估资源保护风险,对受干旱威胁的会理石榴野生资源圃启动应急灌溉,对受病虫害侵袭的苦荞原生境保护圃实施生物防治。制定珍稀资源抢救预案,对野外种群不足的凉山野生甜荞,采用组培快繁技术扩繁,重建野外种群,确保资源不灭失。

育种创新体系:打造“基础研究+定向培育+中试验证”的创新链。一是建设西南高原作物育种实验室,重点开展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编辑、苦荞黄酮合成调控等基础研究。同时,由凉山州农科所牵头,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组建“特色作物育种联盟”,实行“课题共研、设备共享、成果共有”,重点攻关的“高海拔耐寒苹果育种”等项目。

二是实施定向育种工程。大力实施抗逆稳产专项,培育“凉薯23号”(抗晚疫病+耐寒)、“川荞 14 号”(耐干旱+高黄酮),解决凉山“十年九灾”导致的减产问题。实施品质提升专项,培育“盐源蜜脆苹果”“会理软籽石榴3号”,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实施加工专用专项,培育薯片专用马铃薯、苦荞茶专用品种,对接加工企业需求。建立育种目标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召开一次产业需求对接会,根据企业反馈调整育种方向。

三是加强中试与品种审定。在安宁河谷建设新品种中试基地,分区域测试新品种适应性,形成“品种—区域”适配指南;设立凉山特色作物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对符合产业需求的新品种,大幅度缩减审定周期。

繁育推广体系:构建“三级繁育+多元推广+品牌赋能”的应用链。一是建设凉山“原原种繁育中心”。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繁育马铃薯脱毒苗、苹果组培苗,为下级繁育基地提供“零病毒”种源。在冕宁县(马铃薯)、会理市(石榴)建设标准化原种基地,实行统一隔离、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确保原种纯度达 99.9%。采用“原种+标准化技术”繁育生产种,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生产优质种薯、果树苗木、药材种子。

二是完善多元化推广机制。示范带动推广:在每个乡镇建设新品种示范田;订单推广:由西昌农业发展集团与种植户签订保价回收协议;电商推广:在拼多多、抖音开设“凉山良种旗舰店”,销售脱毒马铃薯种薯、软籽石榴苗木,配套提供种植技术视频。

三是品牌化赋能。打造“凉山良种”区域公共品牌:制定品牌标准,授权繁育企业使用,通过参加成都农博会、上海种业展等提升知名度;注册“盐源苹果砧木”“会理石榴籽”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护特色品种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种子。

四是提质三级繁育体系。原原种繁育:在西昌市建设智能化育苗中心,采用组培技术繁育马铃薯脱毒苗、苹果无病毒苗木;原种繁育:在德昌、冕宁等县建设原种基地,实行统一隔离、统一施肥、统一植保;生产种繁育:培育专业制种户,采用“原种+标准化技术”生产商品种。

五是完善推广服务网络。建立“1+6+N”推广体系:1个州级种业推广中心+6个县级分中心+N个乡镇服务站,配备“种业技术员”,提供种前培训—种中指导—种后测产全程服务。开发“凉山种业 APP”,提供品种查询、技术视频、专家咨询等服务。

六是优化市场对接机制。举办种企对接会,每年组织繁育企业与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签约。完善收购协议,建立种子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二维码记录种子“繁育—加工—销售”全流程,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源基地、检测报告,提升信任度。

产业服务体系:提供“全链条+多元化”的支撑保障。一是抓好检测认证服务。建设凉山种业检测中心,通过CNAS认证,开展种子纯度、发芽率、水分、病虫害等指标检测,为企业提供入市前检测,为农户提供购种后复检。推行品种真实性 DNA 鉴定,对马铃薯、玉米等主要作物种子,采用SSR 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品种真实性,打击套牌侵权。

二是强化金融与保险服务。设立种业发展基金,采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模式,支持育种企业研发、繁育基地建设。开发种业保险产品,推出制种保险、品种权保险,保障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种子减产和育种成果被侵权的损失。

三是加强人才培育与技术交流。实施凉山育种人才计划,每年选派骨干到中国农科院进修,定向培养马铃薯育种、果树育种专业硕士,引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基层农技队伍。同时,举办“西南特色种业论坛”,邀请云南、贵州、重庆等地的专家学者交流育种技术,展示凉山种业成果。

四是促进国际合作与贸易。与东南亚国家开展种业技术合作,向缅甸、老挝推广耐湿热马铃薯品种、抗旱玉米品种,输出繁育技术,培训外国农技人员。建设凉山良种出口基地,在德昌县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

通过“四位一体”产业体系的构建,到2030年,凉山特色种业备份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建成我国西南民族县域特色种业备份基地,真正成为西南民族县域特色种业安全的守护者、种业升级的赋能者。杨继瑞 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凉山州委州政府决咨委副主任,教授  恩佳 西南民族大学副校级干部,研究员  赵晓丹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