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专家智库】旅游经济与地方文化唐鑫传承的互动关系

发布:2025/09/29 16:41  作者:唐鑫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载体,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巨大机遇,文化的注入又为旅游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一方面,旅游活动的开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文化所具备的独特性和魅力,本身就是吸引游客到访、塑造差异化旅游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种双向互动,共同推动着乡村文旅产业向前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

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是党中央立足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擘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蓝图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与具体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明确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大政方针。同时,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总要求,即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字方针全面推进。这些要求旨在推动农业实现全面升级,农村实现全面进步,农民实现全面发展。乡村振兴,由此成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基础性工程。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这有力地阐明了乡村振兴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中的基础且不可或缺的地位。 近年来,《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协同《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问世并扎实落地。乡村振兴这项宏大工程,正从最初的顶层设计构想阶段,稳健地迈向全面铺开、精细实施的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覆盖范围之广,囊括了经济之繁荣、社会之善治、生态之涵养、文化之赓续与弘扬等各方面,其核心愿景主要是在于构建一套系统完备、能够促使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撑框架。

旅游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立足乡村振兴这一国家层面的战略大局,乡村旅游,凭借其联结百业、带动增收、活化文脉等独特优势,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不仅直接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更激发了乡土沉淀的文化资源得以活化创新。乡村的文化底蕴与旅游经济深度耦合,业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实现跃升的关键支点。这份文化与经济间的交融互动,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崭新且持续的动能。

乡村旅游经济之发展,其意义远非农村既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导引,更是切实拓宽农民致富门径、开辟就业的途径。借力乡村旅游的发展,地方所拥有的独特自然风光、原生田园胜景、丰富民俗风物等禀赋,得以有效转化为现实的经济长板。而这种转化过程,催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交织互融,能显著提升乡村整体的发展活力与竞逐力。兼之,旅游兴盛亦驱动乡村基础的建设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随之提升,乡居环境愈加宜人。更加有效的是,还能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并深化了乡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当下大力提倡“文旅融合”、倾力构筑“特色小镇”之际,旅游经济已俨然成为驱动乡村永续发展,并突破传统桎梏的枢纽。

旅游经济对地方文化传承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地方文化传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维度也是多元且层次丰富。其一,旅游本身便是一个平台,供地方文化得以示人、传扬乃至商业化流转。这使得原本仅囿于特定地域或社群的文化形态,终能为更广阔的群体所体察与接纳。其二,旅游产业的昌盛,常能吸引资金、技术及人才流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创造良机。旅游开发让地方文化得以“活态”传衍,既应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巩固了本土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并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融合贯通。

旅游经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在各地的文化旅游推广实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譬如广西,筹划、推出以“刘三姐”文化为轴的山歌展演与实景巨制。此举不仅令壮族山歌传统艺脉重焕生机,更让当地学生体会到本土文化的魅力,使山歌跻身进文旅市场并推动循环发展。复观柳州螺蛳粉,其原为地方风味,借由旅游播扬与网络行销的合力,竟跨越地域,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符号。这些例证,都有力揭示了旅游活动能使得原本寻常、仅在当地传播的本土文化内容实现价值的二次创造。

旅游经济与地方文化传承的互动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图指引下,乡村的旅游经济跃升,同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传衍,两者互动日深,互为助益,关系匪浅。乡村旅游之所以可以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回应城镇居民对自然生态与多元文脉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传统地方文化二次创新,并以市场动力与现实沃土进行栽种培养。文化藉由旅游媒介,得广为识、得细为听、得深为体。此历程推进文化由静态转为动态,加强了二者的互动关系,使旅游经济成为激活播扬文化的枢纽;又使得文化赋予游客独特的内容增益、品质提升。两者携行,共同助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

简而言之,旅游促进地方文化传承,途径多元,促进当地资源开掘、沉浸体验、创意转化、产业与文化融合等,都是一些较好的策略。而以地方特有民俗、节庆、工艺等文化元素而言,将其巧妙植入景区营建与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使得文化可观、可感、可购。比如设立非遗作坊、展现民俗艺术、进行乡土文化的研学活动,给予旅客了解本土文化的机会。也可以凭现代传播技术(如短视频、直播)的文创巧思,将传统内容转化为旅游品牌,活化文脉。这些途径需要政策支撑与市场的推动,二者的结合不仅会维系地方文化永续发展,更会使得乡村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旅游经济与地方文化

协同发展的策略

建立健全文化保护与活化机制,筑牢文旅融合发展的根基。建立健全文化保护与活化机制,是实现旅游经济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首先,应构建系统化的地方文化资源调查与分级保护体系,明确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传统节庆等不同类型文化资源的保护重点与开发边界。政府应出台相关法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遗产的修缮、记录、传承和教育,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博单位参与文化挖掘与整理。与此同时,要注重文化的“活化”利用,通过合理转化和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乡村文旅产业提供丰厚的内容支撑。

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文化保护方面就探索出“保护为本、活化为用”的路径:一方面对传统村落中的白族民居进行原真性修缮,设立民俗展示馆、传统手工艺体验区,保留文化肌理;另一方面将“三道茶”表演、白族扎染工艺等非遗项目引入民宿、研学和特色小镇旅游场景中,使文化不仅“看得见”,更“用得上”,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互动体验的转变。这种机制有效激发了地方文化的生命力,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提升文化传播的深度与温度。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是推动地方文化从“被观看”向“被参与”“被感受”转变的重要手段。传统旅游往往以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为主,难以激发游客的深度共鸣。通过构建融合地方文化元素的沉浸式场景,让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都能感知到本地文化的韵味,是提升文化传播温度和体验深度的关键路径。应推动地方民俗、节庆、非遗技艺、故事传说等深度植入景区空间、文创产品、服务细节中,使游客不仅看景,更能入景,在情境交互中感受文化魅力。

例如,浙江丽水松阳的“传统村落活化计划”中,多个古村落通过将畲族婚俗、木构营造技艺、茶道仪式等文化活动融入游客的住宿、用餐和导览全过程,形成了一种“住在文化里”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入住改造后的老宅民宿,可以现场观赏非遗技师表演木作技艺,参与制作畲族手工绣品,甚至在村民引导下体验传统婚礼环节。这种全方位、多感官的文化浸润,不仅增强了旅游的独特性,也激发了本地居民参与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拓展“文化+数字”传播路径,放大旅游与文化的双重影响力。数字经济时代,拓展“文化+数字”传播路径,已成为提升地方文化影响力与旅游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借助短视频、直播、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工具,地方文化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政府与企业应共同推动数字化文旅平台建设,支持地方文创内容的策划与运营,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体系。同时,鼓励青年群体参与文化内容创作,通过新技术手段(如AR/VR、数字文物建模、互动剧本杀等)重构文化表达形式,使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感、趣味性与传播力。

例如,甘肃天水利用“抖音”等平台精准推广“天水麻辣烫”,配合直播带货、短视屏、美食纪录短片和互动话题营销,迅速将地方美食从小众的地方风味美食迅速打造为全国性的美食IP,有效带动了本地旅游热潮与文化关注。与此同时,天水市还借机推出“寻味伏羲故里”的宣传短视频征集活动,将伏羲文化、麦积山石窟、秦州古城等文化景点串联推广,不仅让“麻辣烫”走红全国,也让历史文化趁“热”出圈。这种以数字化手段为引擎的传播方式,实现了地方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双向赋能、互促共荣。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让旅游经济与地方文化传承之间的互动日益紧密,意义显著。旅游经济给地方文化注入新活力,让其在现代社会活态传承。地方文化则给旅游经济提供独特魅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乡村旅游向深广拓展。这种互动给乡村带来经济繁荣,更在文化层面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促社会和谐稳定。未来,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集政府、社区、市场之力,探索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借数字化等现代技术,让乡村文化在旅游舞台绽耀眼光芒,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促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丽家园。唐鑫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高级经济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