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摘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针对郑州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要从产业链综合能力、培育特色资源、产业揽才队伍建设、加强绿色技术等多维度发力破解,从而推动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郑州市;特色产业
[作者单位] 郑州工商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将县域特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和乡村振兴的主抓手,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县域商贸等特色领域。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引擎,其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四化同步”的核心载体。本文聚焦郑州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解构新郑红枣特色产业链等产业发展路径,为中部地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实践参考。
发展现状
郑州市县域指郑州市所辖6个县(市),包括登封市、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荥阳市和中牟县。根据《2023年郑州统计年鉴》数据分析,郑州市各县域产业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差异较大。从各产业生产总值来看,6个县(市)中第一生产增加值最高的是荥阳市,达到31.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最高的是巩义市,达到581.1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最高的是新郑市,达到442.3亿元。从各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来看,中牟县第三产业占比高达68.06%,但第一产业占比仅6.61%,这体现了中牟县因地制宜发展文旅、生态休闲特色农业的结果。近年来,绿博园自然景观旅游业与方特主题乐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等特色文旅项目协同发展,有效推动了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从产业结构来看,巩义市和新密市的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为 60.37%和 52.02%,凸显出特色工业在两地产业中的主导地位。如巩义市正积极布局光伏等新能源产业,但这一产业结构也使其面临环境治理的现实挑战,第三产业的经济潜能仍有待进一步释放。荥阳市、新郑市与登封市则呈现出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特征,典型如登封市落地的三一集团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项目,但三地的第一产业发展优势尚未充分显现,需要通过系统性培育强化其产业根基。
存在问题
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缺乏深度加工。当前,郑州市县域特色农产品仍以原粮、鲜果、鲜蔬等初级形式外销,如荥阳市的石榴、中牟县的大蒜约70%以传统形态销往省外,而大蒜素提取等深层次的生物技术应用很少,这造成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较低,增值空间受限。而特色经济作物如新郑市的红枣大多以枣片、蜜饯等低端同质化产品经简单包装后外销,深加工产品(如果汁、提取再生物、休闲生态食品)占比较低,深加工龙头企业缺乏像肉类加工的双汇、速冻食品的思念品牌这样的领军型企业。县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作坊初加工为主,产业链条多停留在“种植—收购—初加工”环节,缺乏深加工、精准品牌营销以及高端消费全链条。而且受地理条件分布限制,荥阳市和新密市等县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发展滞后。
产业特色不突出。县域特色产业虽基础资源丰富,但产业特色不突出、效益不高。在特色农业方面,以中牟县为代表的农业主产区面临“增产不增值”的矛盾,表现为初级农产品供给过剩,大蒜的年产量达到50万吨但本地的加工率低于20%,导致中牟县大蒜品牌溢价无优势。在特色工业方面,以巩义、荥阳等传统工业受限于“双高”,耐材、铝加工等产业在2024年贡献出近62%的规上工业产值,但每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仅为郑州主城区的20%,过于依赖传统工业路径,转型发展困难。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新郑、登封等文旅资源富集区“景区经济”现象明显,融合发展不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不足1.8天,而河南全省的停留时间均值为2.3天,同时景点门票占旅游收入近60%,这说明衍生消费渠道和场景开发不够。
特色产业揽才竞争力不强。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但由于县域的特色产业能级不高以及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新技术岗位的供给,导致难以招揽高层次专业人才。调研发现,目前郑州市县域特色产业仍以初级农产品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生产能力较弱,如生物提取、数字智能农业等新质生产力的岗位需求较少。如新郑的红枣加工产业普遍集中在枣片、果饯等低附加值产品,几乎没有技术密集型岗位人才的需求。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度集中在经开区和高新区等核心主城区,县域缺乏相应载体,难以吸纳高新技术人才。此外,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郑州市龙子湖和龙湖镇等主城区,导致县域地区缺少为本地定向输送特色产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如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中急需的电商运营、农产品技师等实操型人才供给不足。
绿色技术力量薄弱。绿色技术是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郑州市县域特色产业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微企业,受限于资金实力,绿色技术改造面临“成本—短期收益”束缚。而“双碳”政策与县域特色产业规划衔接不紧密,加之地方政府考核侧重于GDP增速,对特色产业的绿色技术财力支持力度也有限,从而导致县域特色产业的绿色技术应用缓慢。传统特色产业如新郑红枣加工、巩义铝金属加工仍以高能耗、高排放为主,生产清洁技术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色农业如中牟西瓜、草莓等特色果蔬种植废料有机技术替代率较低,造成的污染问题明显。同时,绿色技术资源短缺,导致县域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仅0.8%,绿色专利数量占全市比重不足15%,且多集中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横向转化能力不足;产业链低碳化程度不均衡,特色制造业如荥阳阀门制造内循环低碳经济配套流程粗放,废料回收利用率较低,仓储以及物流冷链配送中的新能源绿色化安排进展缓慢。
路径建议
提高综合性特色农业产业链能力。针对郑州市县域特色农业产业链缺乏深加工的问题,各县(市)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以破解。第一,构建“大+小”的协同发展模式,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通过订单、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小农户纳入产业链,建设全方位的县域特色农产品全链式、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园区,开发自动化生产线,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如中牟县大蒜特色产业可借鉴肉食加工龙头“双汇”建立加工联合体;在山地丘陵区利用“中原农谷”技术优势培育高附加值特色精品,提升荥阳石榴、新郑红枣等品种竞争力。第二,强化特色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可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专项资助基金,重点推动浅加工向医药等深加工领域延伸。第三,加强不同县域特色产业链技术支撑,依托全省1.3万农技人员开展“科学划片”,针对新密市等丘陵特色县域发展林果业机械化采收技术,建设林果业应急服务中心,提供冷链物流、质量检测追溯等配套服务,解决林果生鲜的产品滞销问题,可以采用小农户产业风险补偿补贴,鼓励农户和经营主体购置深加工设备。
加快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针对各县(市)特色资源禀赋不同的特点,可采取以下差异化发展策略,着力培育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第一,针对农业主产区县域,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重点支持大蒜素、西瓜酵素提取等新兴生物技术应用,提高中牟的大蒜加工率,实施“地理标志+品牌”策略,构建“中牟蒜都”等特色区域公共品牌,推动初级农产品特色增值。第二,针对工业基础较强的县域,在巩义、荥阳建设如高端制造业特色园区,推动耐材产业向纳米材料等高端特色领域发展,同时成立专门的新兴产业基金会,提高每万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第三,针对特色文旅资源丰富的县域,开发“伏羲山修养+”“少林寺辟谷+”等主题活动,配套建设文创、民宿区,提高游客的景区停留时间,实现单一门票向多维如场景性演出等“二次消费”转变,增加衍生游玩服务收入。第四,要打造特色产业共性支撑体系,实施“一县一创新科研实验室”计划,分配每个县域至少就近重点对接1家郑州市内的科研院所,建立特色县域产业人工智能信息化平台,实现新质生产力数字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
加强县域特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多措并举聚集特色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比如,为吸引精深加工技术类型人才,加快农业产业精深加工进程,新郑可以建设红枣主题特色产业科技园,果枣采用冻干技术提取包装,培育相关技术型全能人才,争取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中牟县可以设置大蒜素提取中心,配套相应的提取技术型创新人才,以及冷链物流配套功能性辅助人才,实现加工率提升。而吸引特色工业绿色化转型中人才,巩义的耐材产业可以向纳米氧化物陶瓷转型,荥阳的铝加工延伸至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领域,登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都可以通过产业加工技能性转化提供技术性关键人才岗位。在特色人才生态构建方面,要平衡好优质教育资源,引导郑州市主城区乃至河南省的高等院校在县域地区设立分院,比如,可在荥阳打造铝金属智能研究分院。从而形成一县一特色学院、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格局。同时,要顺应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大潮,建立农业物联网数字信息服务基站,实现特色农产品全流程溯源,带动数字农业岗位增长;联合县域中职院校开设农产品电商营销技能班级,为中小企业培养输送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降低企业相应的人力成本。
推进特色产业绿色技术应用。结合国家“双碳”目标和县域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求,要不断提高县域特色产业绿色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绿色转型。第一,引导绿色技术在中小微企业的应用,借助郑州大学等市区高校集群组建“县域绿色技术转化联盟”,促进专利技术下沉,加快成果转化运用。大力推广适合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低碳技术如农业有机废料堆肥技术,以提升特色农业的绿色转化能力。第二,打造特色示范项目,可以打造新郑红枣加工、中牟果蔬种植“零碳园区”,带动其他县域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利用光伏电力、智能灌溉等模式,打通产业绿色供应链。第三,完善特色产业全链条低碳循环配套设施,如推动中牟果蔬种植区构建“农业废弃物—有机肥—绿色种植”循环链,提升有机绿色技术覆盖率。联合中牟县万邦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造新能源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配套中牟县充、换电站相关设施,在荥阳阀门制造中心试点废铝等金属资源循环回收,控制生产等重点环节碳排放。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