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专家智库】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济南乡村振兴

发布:2025/09/30 10:39  作者:陈静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振兴的路径依托和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作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多元增收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做大做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汇聚了丰富多样的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济南市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济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当前,如何立足济南实际,进一步释放济南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济南乡村振兴,已成为亟须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课题。

发展成效

近年来,济南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业态不断创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创新产业业态已经成为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活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近年来,济南持续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业态创新。

一是非遗和传统手工艺促进多元业态发展。济南建立起覆盖发掘、保护、传承产业化的非遗推广机制,持续推进“非遗进乡村”和“能工巧匠回归本土”行动。章丘铁锅、德功黑陶、友谊葫芦等手工艺品牌不断升级创新,实现生产、体验、研学、销售的全链条发展。各类非遗工坊、研学基地不断涌现,“山东手造”章丘体验中心成为集现场体验、文创销售于一体的新地标,带动非遗和传统手工业资源转化为多样化产业形态。

二是融合发展持续催生新型复合业态。济南各区县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并与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旅游+农学”“文化+健康”“文化+教育研学”等新型业态落地。如章丘区三德范庄村依托非遗芯子技艺,发展文创、民宿、农家乐、研学旅行等“文旅农学”复合型业态;商河县孟庄铺村深度挖掘孟子文化、孟母教子文化精华,打造了孟子书院、文化传承综合体,传承创新孟氏老黑膏、孟氏家纺、鲁派民居等特色文化业态,创新“文化+健康”“文化+乡建”等融合模式,打造出多元互动、增值空间广阔的新业态群。

三是消费场景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且日益丰富。济南以文化节会活动、主题市集、现场手工体验、研学实践课程等多样方式,丰富乡村特色文化消费场景,增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黏性和群众参与度。同时,还注重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消费体验,提升游客参与深度与体验感。例如,节庆期间的非遗表演、市集展示、手工制作体验、农产品美食品尝等“文化+场景”消费持续升级,使乡村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贴近现代消费需求。

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影响力提升。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品牌的打造,发挥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效应,从而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传播,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济南高度重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培育与推广,坚持以品牌带动市场,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是突出地域文化内涵,打造标志性品牌。济南注重从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非遗技艺和乡土民俗中发掘品牌内核。例如,章丘铁锅已成为济南非遗与产业高度融合的典型,在传承千年锻制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形象IP塑造、工艺创新和故事营销,树立了“章丘铁锅”这个全国知名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此外,龙山黑陶、莱芜剪纸、相公墨业等特色品牌也通过持续的文化挖掘和品牌故事打造,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标签。

二是创新品牌传播方式,提升品牌外部影响力。济南充分发挥新媒体、数字平台和节庆活动的联动效应,推动乡村特色文化品牌“走出去”。如济南章丘区高官寨甜瓜季、第六届中国龙山·平陵田园赏花季活动、文祖街道甘泉村“千年流苏文化艺术节”、白云湖生态文化旅游季、石匣村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推出,打通了品牌宣传、产品销售和乡村体验的全链路,不断扩大品牌的外部影响力和美誉度。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与良好的环境才能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的形成。近年来,济南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改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为满足文化旅游发展需求,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地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了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特乡村色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是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了乡村生态价值。各个村庄通过实施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形成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提升。持续强化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服务品牌塑造,持续开展基层文体活动。如济南章丘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已实现全覆盖,建有农家书屋525个、泉城书房2处、城市书房5处。依托各个文化场馆每年开展1000多场次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提升了乡村文化软实力。

存在的不足

济南市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效率不高。一是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济南乡村拥有丰富的泉水文化、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资源,但目前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尚显不足,大量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还未被充分挖掘利用,处于“沉睡”状态。

二是乡村特色文化与产业融合不够紧密。大多文化资源停留在简单展示和初级开发阶段,还未真正转化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的文化产业形态。

三是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部分区县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同质化现象,差异化和特色化不足,导致部分乡村特色文化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不够完善。一是产业链整体布局仍显碎片化。受限于各区县资源禀赋、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差异,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尚未形成全市联动、资源共享的“一盘棋”格局,“串珠成链”的空间集聚效应仍不强。

二是上下游协同和深度融合不够。产业链条虽有延伸,但从农产品、文创、手工艺到旅游、餐饮等上下游环节衔接还不够紧密。部分区域和企业仍停留在初级农产品或文创产品开发,深加工、品牌孵化、体验消费等高附加值环节薄弱,产业链条整体“做长做强”能力有限。

三是配套服务体系存在短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活动集中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不均衡情况。部分乡村交通、智慧导览、游客集散、文化展示等服务存在短板,影响了产业链条的集聚与终端消费转化,特别是现代化、智慧化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

数字化赋能不足。尽管数字技术在赋能济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数字技术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融合程度不高。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通过数字化充分展现济南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作用,阻碍了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手段实现价值提升。

二是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不够,使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数字产品较为单一,数字技术含量偏低。

三是数字化转型步伐缓慢。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数字转型的资金支持不足、管理机制不优等原因直接影响了乡村特色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导致数字赋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效果不理想,阻碍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内在动力不足。一是农民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认同程度有待提高。虽然农民近年参与度和收益有所提升,但大部分农民对特色文化和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的认识程度需要加强,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专业人才短缺。人才是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济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既缺乏了解乡村特色文化的专业策划人才,又缺少熟悉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还缺乏掌握新技术的数字化人才。

三是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县过度依赖政府引导和扶持,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社会各方力量对于参与建设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热情不够,影响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活力。

对策建议

提升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效能。一是加大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挖掘力度,释放“沉睡”文化价值。围绕泉水文化、历史民俗、乡土技艺等特色资源,组织多元主体开展文化普查、田野调查、口述史整理等基础性工作,系统梳理乡村文化资源。鼓励成立专业团队,以创意策划、故事挖掘、文化IP塑造等方式深化对本地特色文化的解读与创新表达,推动资源由静态“存量”向动态“增量”转变。

二是强化“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内涵和附加值。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与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研学旅游、康养服务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鼓励地方企业、高校、文创机构联合开发文创商品、主题体验项目、沉浸式文化活动等,延伸文化资源价值链,实现从观光游览到体验消费、再到深度参与的转型。

三是创新开发模式,突出差异化与特色化发展。加快突破“千村一面”同质化困局,支持各区县挖掘自身独特文化标识,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通过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开发富有地方标识的文创产品等有效措施,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原创IP品牌,构建具有持久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产品体系。同时强化市场推广,扩大特色文化产品对外影响力。

完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一是突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链条整体布局。建立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根据济南各区县的特色资源禀赋和文化底蕴,科学规划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多点集聚、串珠成链。从而促进农产品、文创、民宿、旅游、餐饮等产业链条的有机结合,以重点产业带和产业集群为引领,推动“点—线—面”联动,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链空间新格局。

二是强化上下游协同,完善全链生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文创团队等主体带动各类经营主体深度合作,推动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与文创、旅游、体验等环节有机衔接。加大对高附加值深加工、品牌孵化、乡村“线上线下”消费体验等环节的支持,引领产业由粗放向精深、由产品向服务升级,提升整个链条综合效益。

三是完善配套服务,补齐产业链短板。配套服务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薄弱的配套服务常常成为制约产业链发展的短板。要加快完善交通、物流、停车、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旅游、智慧导览等数字化服务在乡村重点文旅区的覆盖。加强文化展示空间建设,如博物馆、非遗馆、村史馆等,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为游客提供便捷、优质、多元的消费体验,补齐产业链发展“最后一公里”。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产业。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网络覆盖质量,确保核心文化产业园区和旅游景点网络畅通无阻。完善数字展示平台、电商服务平台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为济南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组织“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技术对接会,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和技术企业与乡村文化主体合作,解决技术应用难题。

二是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鼓励运用VR/AR、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创新乡村特色文化的展示方式,丰富游客体验。开发数字化乡村特色文化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构建济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数字营销平台,打造“线上VR展厅+线下实景+电商带货”的数字营销模式,鼓励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推广乡村特色文化产品,拓展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等乡村特色文化产品销售渠道。

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设立“乡村文化数字化专项资金”,为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财政支持,重点扶持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建立健全数字化管理机制,制定乡村文化数字化标准和规范,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采集、加工、展示、传播全流程管理。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提升乡村文化从业者数字技能和运营能力。探索建立“数字文化合作社”模式,整合分散的乡村文化资源,通过集体数字化转型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共享和规模效益。

增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提升农民参与能力和积极性。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培训,提高农民对特色文化产业的认知和参与能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农民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二是培育多元发展主体。鼓励发展文化合作社、家庭农场、文化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更多区县建立跨村联动、产业联合发展机制,破解单村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和竞争力的问题。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强大合力。

四是加强人才支撑。针对济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回归”计划,吸引相关专业人才返乡创业;建立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了解乡村文化、熟悉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锻炼,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陈静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行政学院)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