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调查研究】农业特色产业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发布:2025/09/29 17:03  作者:刘勇 胡晓璐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农业特色产业是依托特定区域的自然禀赋、生态环境、历史人文以及传统技艺等独特优势,经过长期培育和发展,形成具有独特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其核心在于将地域异质性资源转化为产业价值链的结构性升级,构建包含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和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系统性竞争优势。现阶段,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繁荣发展的关键力量。

农业特色产业的内涵特性

我国农业相关政策对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乡村产业体系做出了具体描述,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出,特色农业是依托区域独特资源,将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化农业形态,强调“地域性强、品质优、市场前景好”。农业特色产业兼具传统与现代、一二三产业的多领域融合,与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业旅游等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

资源独特性。农业特色产业与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密切相连。不同地区的温、光、水、土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以及独有的人文传统,造就了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如宁夏枸杞、新疆葡萄干等农产品因资源区域性赋予农产品特性,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市场定位。

市场导向性。农业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形成与其相关联的农业产业体系,而特色农产品又与市场消费导向密切相关。随着消费者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从“量”向“质”升级转变,绿色化、地标化、品牌化成为产业核心驱动力。农业特色产业必须精准对位消费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策略,才能满足市场各方需求。

综合效益性。农业特色产业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上,通过发展农业新业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社会效益上,搭建农业产业平台,建设宜居、宜业、宜情的现代乡村,吸引农村人才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生态效益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我国农业特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各地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纷纷出台相关扶持和保障政策,改善灌溉、存储、物流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广农业技术应用,推动粮食绿色高产高效主题示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39个,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350多个,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多家。但仍面临产业布局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不完善、经营主体建设失衡等困境。

产业布局不合理。一是缺乏科学规划。部分地区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时,未充分权衡当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盲目跟风热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或养殖。一些山区不具备大规模种植需水量大的特色蔬果的条件,却盲目模仿其他地区成功案例强行推进项目,最终因灌溉难题导致产量和品质严重受损。

二是区域协同性差。区域间农业特色产业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相邻地区各自为政,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与优势互补。长期看,区域协同性差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一是研发投入不足。与工业领域相比,农业特色产业研发投入占比偏低,诸多关键技术难以取得突破,严重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迭代更新。如在特色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方面,因研发资金不足,导致保鲜技术停留在传统方法上,产品最高损耗率达到20%—30%,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

二是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现有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一方面,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脱节,研发的技术和品种不适合农业特色产业的实际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数字农业推广体系低效,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产业链不完善。一是产业链条较短。多数农业特色产业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生产阶段,精深加工环节薄弱,影响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以特色水果为例,采摘后多直接销售,缺乏果汁、果脯、罐头等深加工产品,产品附加值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一旦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便会大幅下跌,严重影响农民收入。

二是产业衔接不紧密。农业特色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之间缺乏紧密协作与有效衔接,增加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产前种子、化肥供应,产中种植养殖技术指导,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各自为政,信息沟通不畅,易造成农产品积压,致使产业链整体效率低下。

经营主体建设失衡。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慢。尽管近年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但总体数量仍较少、规模较小,带动能力有限。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内部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在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农户内生动力不够。当前我国农户依然是农业特色产业的主要参与者和经营者,多数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对新技术、新观念接受缓慢,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农户惯用传统经验种植方式,常出现农产品产量低、品质差等情况。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适配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一是基于资源分析的科学规划。各地应深入分析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特色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全面普查和评估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包括气候、土壤、水源等。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精准确定适宜种植或养殖的特色农产品种类,避免盲目跟风和同质化竞争。

二是具有功能定位的区域协同化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应注重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特色产业集群,聚焦专业化和集约化,形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合理划分生产、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等功能区,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协同发展。生产区应优先选择土壤条件好、水源充足的地区;加工区应贴近生产区,并配以轨道交通干线,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配送;物流区需依托交通干线网络,提高运输效率;休闲观光区应在农业生产区基础上,融入自然、人文景观进行规划。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加强科技支撑。深入分析本地经济社会要素适配结构,确保当地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特色农业科技有足够的支撑力。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二是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秉持农业特色产业在“传承中发展、创新中提升”的原则,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在特色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运用现代保鲜、加工技术,保留传统工艺的独特风味,打造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着重发力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环节,实现产品附加值的跃升。水果可加工成果酒、果汁、果脯和水果罐头;畜牧产品则可制成肉制品、乳制品等。在产业布局时,科学规划加工企业位置,使其与种植养殖基地紧密衔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产业协同效应。

二是推动产业融合,拓展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多功能性经营。充分挖掘庭院经济效益,放大农业的生态、文化、旅游价值,拓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新形式新业态。在城郊或乡村旅游景点内,布局休闲农业项目,打造集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是健全流通与溯源体系,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和质量溯源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的市场流通效率和品牌影响力。各地应采用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提升农产品市场交易效率。同时,还应重视质量溯源体系建设,为消费者了解农产品的生产、存储、销售信息提供便利服务,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激发发展活力。一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提升产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创新“企业+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农业、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企业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农户按照企业的标准进行种植或养殖,产品由企业统一收购和销售,企业将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户,实现三方共赢。

二是塑造地域公共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地域农业品牌应依托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以特色资源禀赋为基础,通过“地理标志认证+文化赋能”提升品牌价值。在产业布局中,需平衡消费体验深度与传播广度,通过线下设立品牌展示中心和营销窗口,集中展示和销售特色农产品,线上扩大传播半径,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最终实现品牌资产的持续增值。

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强化人才支撑。地方政府作为农业人才培育主导者,通过构建“制度供给—平台搭建—激励措施”三位一体的政策框架,协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力量,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研讨会,邀请专家为农业从业人员授课,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政策保障。各地应切合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在一些县镇开展返乡创业试点,搭建农村务工平台,吸引大学生、外出务工者等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