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网

  • 1
  • 2
  • 3
当代县域经济网 /2025年第10期

【调查研究】主导产业引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安徽宿松经开区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2025/09/29 17:15  作者:周海庆  编辑:邹璠  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25年10月  阅读量:

[摘要]  立足资源禀赋,培育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经开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资源集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宿松经开区近年专班打造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产业特色集群,取得了显著成效。迈步新征程,宿松经开区要优化政策措施,加强要素保障,强化创新驱动,着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规模能级,进一步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撑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宿松经开区

[作者单位]  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经开区是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排头兵,而经开区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促进资源集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强竞争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经开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宿松经开区产业集群发展成效

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前身为宿松县工业园区,于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总体规划面积11.24平方公里,2012年8月更名为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于2010年4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筹建,规划面积6.08平方公里。2018年5月省政府对省级以上开发区进行优化整合,将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整体并入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整合后的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形成了“一区两园”(“两园”分为县城园区和临江园区)的空间格局。县城园区核定的主导产业为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临江园区核定的主导产业为轻化工、新型建材、仓储物流。

最近几年,宿松经开区专班打造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产业特色集群,取得一定成效。纺织服装产业方面,宿松县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荣誉称号,宿松经开区被授予“纺织服装安徽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数字化车间3家,纺织服装柔性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2024年市场主体数、企业数分别增长13.1%、12.8%,58户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3.3%。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目前共有电子信息类企业3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个、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五个一百”节能环保重点项目1个,成功创建省级优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元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宿松经开区推进产业集群的做法

精准定位和科学规划。2024年,宿松经开区进行调规,立足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将纺织、计算机制造、皮革定位为主导产业,并进一步优化了空间规划布局。同时,围绕“主导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比如,2024年底宿松经开区组建经济发展智囊团,谋划推进了文体中心、县城园区物流园中心、临江仓储现代物流园、县城园区污水管网提标改造、县城园区新型材料产业园、临江园区“三水”综合提升等一批项目。

培育和招引链主企业。对纺织类安徽顺源智纺有限公司、面料类安徽紫荆花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箱包类安徽华恒轻工有限公司、服装制造类安徽伊织莉服饰有限公司等一批纺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开展重点帮扶与精准服务活动,助推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结合发展需求,宿松经开区正谋划建设印染产业园项目、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项目、针织服装制造产业园、长三角(安徽)数智服装产业园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高效运营,精准招商和有效培育链主企业。

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结合宿松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实际需求,宿松经开区谋划建立电容器产品检测中心,协助解决电容器生产质量保障问题。同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安徽工程大学宿松孵化器和技术转化中心,赋能电子元器件产业创新发展。帮助重点电子元器件企业与外地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个性问题。

广泛开展产需对接行动。高度重视行业协会、高等院校、大型企业等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寻求主导产业发展的“良方”和合作机会。近年来,宿松经开区主动对接国家级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推广区内企业及产品,搭建院企合作桥梁。邀请中国皮革协会、东华大学专家教授多次到宿松经开区指导企业发展,邀请中国国际展览集团、安徽省轻工贸易有限公司前来考察企业产品,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围绕“主导产业”

打造县域产业集群的建议

宿松经开区聚焦主导产业,打造县域产业集群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多、产业协同效应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在今后加以破解。

做大集群规模。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规模能级,走“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二是培育现代企业治理理念,完善企业制度,改善经营管理、改进技术路线、改良终端产品,优化营销路径,推动产业逐步迈向产业链价值中高端。三是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引导龙头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供应链协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产业链体系。四是打造集群园区,提高产业集聚度。立足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集聚效应需要,谋划园区建设,重点推进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以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发展的吸引力。

强化创新驱动。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动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一是推动科技创新,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依据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和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单项冠军。

设立产业招商团队,为企业“出海”创造更好条件。结合主导产业特点、市场需求以及招商目标,以主导产业命名设立专业招商团队。各产业招商团队需配备一定数量的行业技术专家,为延链补链精准招商提供技术支撑。依托异地商协会、中介机构,组建产业联盟、市场化招商公司,推动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活动招商、品牌招商等内容丰富的招商活动,提升招商效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搭建产销平台,支持主导产业企业到国外参展,邀请有影响力的国际贸易公司来经开区参观考察企业产品,引导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

出台产业普惠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实施,终结了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政策。但为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政府可以针对主导产业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市场拓展等要素制定产业普惠性政策。政策可与基金结合,基金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强化要素保障,统筹资金、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等要素资源,向主导产业倾斜,重点支持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关注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