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县域经济
在线阅读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市的基础,县域财政是县域经济的晴雨表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县域财政收入稳增长取得良好成绩,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实现很大提升,“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实现新突破,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面临着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增长乏力、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上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增速放缓,县域财政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难题,不仅制约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因此,如何实现临沂市县域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沂市县域财政收入现状
临沂市辖3区9县和3个开发区。近年来,临沂市把发展县域经济、培植壮大县域财源作为重中之重,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财政收入规模稳步增长。2023年,全市县域地方财政收入424.7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的95.27%,比上年增加25.4亿元,增长6.36%,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其中,兰山区超过121亿元,费县超过36亿元,7个县区和沂河新区在20亿—30亿元,3个县和高新区在10亿—20亿元,1个开发区不足9亿元。从县域财政规模来看,总量较小、差距较大,特别是人均偏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全市多数县区地方财政收入在20亿—30亿元,比周边县市区普遍偏低;其中兰山区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县域28.5%,一区独大的形势十分突出。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0.41万元,而有的县不足其一半。在地方财政收支方面,仅兰山区和3个开发区实现盈余。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全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省内和苏北地区相比差距也有拉大,亟须采取切实措施稳增长。
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总的来看,县域财政增收面临着资源禀赋和发展要素缺乏、重点税源支撑带动能力不强、激励政策效果未达预期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首先是深受宏观经济不振的形势影响,同时县域缺乏培植壮大财源的切实措施,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也不够健全。
县域财政收入稳增长面临的问题。临沂作为山东省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稳定财政增长方面面临一些困难。一是资源禀赋和发展要素缺乏。整体来看,临沂市县域经济发展迟滞,缺乏新动能,仍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各县区整体实力薄弱、收入总量偏小,支出总量大而人均靠后的现状未能根本转变。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大批传统企业关停转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税收。同时,民生支出压力大,支出配套远远超出地方承受能力。二是重点税源支撑带动作用不强。各县区产业存在零、小、散、弱的问题,并未形成规模优势,基础税源薄弱,税收贡献率较低。而工业经济不强、工业税源单一又是县域税源建设最大的短板和弱项。同时,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税收占比曾高达4成的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税收持续下滑,导致地方税收减收加剧。三是上级激励政策效果未达预期。近年来,省、市高度重视县域财源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财源建设的财政奖补政策,但是这些政策从出台、经落实到见效需要一定时间。另外,当前财政支持以财力性转移支付为主,直接帮扶资金多、引导激励资金少,撬动作用发挥不理想,甚至出现了“等靠要”思想,培植壮大财源的成效不明显。
县域财政收入稳增长面临问题的成因。当前,财政增收受到宏观形势和微观措施的多方面影响,原因比较复杂。一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受逆全球化、美欧关税政策、乌克兰危机等全球性因素影响,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成本推高、进出口受阻等问题;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导致上下游行业产品积压、利润下滑等问题,面临阶段性特殊困难。临港精品钢基地和机械工程行业作为临沂市税收重要增长点,近年来税收下滑严重。这都对县域财政增收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缺乏培植壮大财源的有效手段。各县区先天发展优势不足,资源禀赋欠缺,在财政收支紧平衡的情况下,调控空间狭小,缺乏培植壮大财源的资金和有效手段。县域经济不发达,整体实力薄弱、收入总量偏小、人均支出靠后、历史包袱沉重,对转移支付等依赖程度较深,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中小企业占比95%以上,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对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不足。三是财政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尚未根本改变,持续增收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加强财源建设的工作难度较大。同时,乡镇财源建设积极性不高,很多都是负增长,而支出不减反增。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路径
针对财政增收存在的问题,结合县域财政实际和当前各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从夯实财源根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争取扶持支持三个方面激发县域内生动力,借助各级优惠扶持政策外力,为临沂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稳定持续增收加力赋能。
夯实财源根基,为县域财政增收注入源头活水。财源是财政收入的来源,是县域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财源建设关乎财政长期增长能力。夯实财源根基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税源结构、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等,为财政增收夯实基础。一是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培植县域新兴财源。围绕“量质齐升、两年万亿”目标,全面推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大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功能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财富汇聚,推动产业应用和技术创新“双向融合”“双向促进”,培植税收新增长点。二是支持完善重点税源结构和规模,稳定县域重点财源。通过巩固发展传统优势财源、大力培植未来潜力财源,将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顶天立地”的骨干财源,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发展为“铺天盖地”的群体财源。同时,积极探索“飞地”项目税收分配机制,解决环保治理、退城进园带来的财政收入影响。三是支持乡村振兴,夯实县域基础财源。“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大力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培育产业根基稳固、辐射效应显著、自身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名镇。四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财政保障能力。紧扣企业所需、发展所盼,强化政策精准供给,推动重点领域攻坚突破,厚植营商沃土,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活力,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证财源健康成长。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县域财政持续增收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23年,全市县域地方税收3276920万元,占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77.16%。因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发挥财税政策激励、体制引导、法规约束等作用,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要求,保证县域财政稳增长的重要内容。一是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激励作用,调动县域财源培植内生动力。聚焦现代化强市“八大战略”,通过探索完善税收增量分享、县域镇域财源建设奖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财税体制机制,调动培植壮大财源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励县区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强县域、强工业、强保障。二是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引导作用,增强县域财源培植发展后劲。巧妙运用财税体制“指挥棒”,聚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种子”作用,优化财税管理环境,厚植财源根基,拓宽财源渠道,奠定财政增收的良好基础。三是充分发挥财税法规约束性作用,确保县域财政收入健康稳定。发挥财税法规的刚性约束作用,用好财会监督“利剑”,完善税源监控体系,加强违法犯罪打击与防控,不断优化税收生态环境,确保县域财政收入健康持续发展。
抢抓政策扶持支持机遇,为县域财政增收释放红利。对于财政薄弱的县区,不仅要立足本来、面向未来,也要努力争取外来,积极抢抓机遇,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支持。对于临沂市各县区来说,要充分运用好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政策,积极争取转移支付资金等,为财政增收注入新动能。一是争取革命老区政策扶持,为县域增收释放活力。近年来,国家和山东省出台了一揽子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县区要围绕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革命老区扶持政策等重点集中用力,做好结合文章,找准最佳突破点,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二是争取转移支付资金支持,为县域经济发展解难纾困。各县区要抢抓机遇,精准研究政策,强化对接沟通,精准对接上级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争取。同时,要管好、用好上级资金,狠抓资金使用绩效,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让上级部门放心。三是依托沂河新区带动,为县域财政增收提供新动能。把握沂河新区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的发展机遇,发挥对市域整体经济及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推动“走在前、进位次、提水平”,为财政增收赋能。(邱君帝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教授 刘亚男 中共临沂市委党校副教授)
关注官网微信